北京市小升初政策5月8日正式出台。在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推优成为今年最大亮点。在去年东城、西城、海淀、丰台区实行推优政策后,今年又有崇文、朝阳、石景山加入推优行列。(新京报5月8日)
在初中资源存在事实上的不均衡情形下,以推优的方式,让小升初择校阳光化,同时通过推优名额的均衡分配,来调节小学的生源质量,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而既然是为了择校阳光化,那么推优过程本身的“阳光化”,就尤显重要。
就目前的推优看,具体在学校之中,存在以下问题:“人情推优”,与老师、同学人缘关系好的学生,可能获得好评而被推优,而个性鲜明的学生反而落榜;“成绩推优”,在推优过程中,“默认”学习成绩为重要的推荐依据,实际推优结果是依据“暗中”的成绩排名;“竞赛推优”,即根据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情况,来推荐优秀。更令家长焦虑的是,不知道上述各因素,究竟在推优中发挥多大作用,是孩子与老师、同学处理好关系重要,还是成绩重要、考试证书重要……
有推优,却无公开透明的标准,这是大忌。没有透明的标准,推优必然带来公信力质疑,同时也会引发持续的争议。而之所以无透明公开的标准,教育部门与学校也有他们的“大忌”,即不能让推优变为成绩竞争、证书竞争,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顾忌,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拿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来说——北京的“小升初”推优,与其颇为类似——美国名校评价录取学生,依靠的标准十分细致,综合素质总分包括就读的高中、课程难度、年级排名、平均成绩、SAT成绩、全国荣誉学者、申请论文、推荐信、课外活动、种族多元化、体育活动、超级录取、体育教练点名、家住远处、父母因素、多元化,总计16项,每项都有具体的评分办法。这些指标中,并不回避年级排名、平均成绩、SAT成绩,因为学习能力本就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他们只占整个评价的一部分权重,并没有导致学生,就只关注学业成绩,而无视综合素质发展:SAT满分或有很强特长的学生,如果其他表现欠佳,在综合评价中不一定得分高,也就不一定被大学录取。
小学的情况与高中肯定有不同,但如果借鉴以上方法,把对推优生的评价标准细化,并给出具体评分标准,比如,三好学生投票占多少得分,四五年级考试成绩占多少得分、特长生占多少得分,等等,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清晰明了,同时,也很好地倡导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他们不是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竞赛证书,而按自己的个性、兴趣去发展。
事实上,小学推优的探索,也是为初中推优、高中推优积累经验。近年来,一谈及大学和高中的自主招生,公众就怀疑其中必有“猫腻”,甚至有人将推优,片面地理解为过去的学校领导点名推荐,马上就与搞关系联系起来。而回应公众的质疑,就在于建立基于综合评价学生的多元标准体系,并公开透明的执行这一评价标准,把每个学生的相关指标全部公布——需要再次补充的是,在多元评价标准中,学生的成绩、证书只是一项指标,公布成绩、证书是为了评价结果的公正,而不是所谓的又看重分数。它与单纯看成绩和证书,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只是“次优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承受如此复杂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也属于无奈。要淘汰“次优选择”变为每个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可以接受一样的优质教育的“最优选择”,则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有大致相同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这样,均衡的教育发展,才会给小学生更自由的发展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