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炒作高考成绩就能导向素质教育?

(2009-04-19 10:56:50)
标签:

杂谈

17日结束的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表示,要解决好当前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出问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而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被列为违背教育规律和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被视为不符合素质教育。教育部表示,要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逐步完善教育评价办法,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新京报418日)

 

在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教育部要求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显然用意明显,即让大家淡化对升学率、高考成绩、学生名次(尤其是“状元”)的关注,由此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

 

可是,不“炒作”高考成绩就能导向素质教育吗?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实是,我国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恰恰强调的是高考成绩,根据高考录取制度,考生“低一分也不能录取”,这把社会与考生的所有关注点全部集中在高考分数上,考试之后,没有哪一个考生,不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高考排名以及批次控制线、学校投档分数。在处处强调高考成绩、依据高考分数来投档、录取的录取制度中,要求考生和社会不关注高考成绩,这不过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就如牛的前方是青草,却硬要牛视青草不见。

 

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录取制度,就应该有怎样的政策信息服务,这才是对考生及家长负责的做法。在把高考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在很多地方,其实是唯一依据)的高考中,政府部门恰恰应该提供的是考生成绩服务,包括考生整体考试情况、考生本人考试情况,既便于考生准确定位,又便于对录取进行监督——各地教育考试部门纷纷说,要保证录取的公开、公正,可如果一名考生对其他考生的考试成绩一无所知,他怎样知道录取是公正的呢?这种做法,与考试录取制度本身,也是背离的。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应该正视造成应试教育的真正原因,就是由自身主导的高考制度,进而改革这一制度。假如我国实行多元录取制度,高校有招生自主权,社会有各类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考试,高校可以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核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学生和学校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在这种录取制度之下,卷面成绩的高低,只占录取标准的极少权重,排名高低完全失去意义。那么,谁还会“炒作高考成绩(类似于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呢?

 

不针对应试的根源进行考试制度,而对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提出不关注考试成绩的要求,营造出来的只是表面的素质教育——大家手上答着卷子,眼睛盯着分数,嘴上说着我们不关心分数,我们在“素质教育”。或许,这就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明显成效”,但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功效”之下,应试教育踏踏实实。过去二十年间,这样的故事反复上演。

 

真正取得素质教育的成效,不改革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户籍制度、用人制度,几乎毫无可能。教育部门应该有这一清醒认识,并不回避具体矛盾,采取切实的改革举措,这才是最负责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