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对教育公平不满说明什么?
(2009-03-05 09:10:01)
标签:
杂谈 |
前不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并揭晓“200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北京市民整体教育满意度分数排在倒数第三位,特别是小升初入学机会平等状况受到公众质疑。(北京青年报3月2日)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京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11高校达到23所,高考升学率超过75%,同样考清华,10万高考学生,就有300多人被录取,而在全国其他地方,1000万考生,只有3000个机会。北京考生的机会是其他地区平均机会的10倍。如此教育资源、如此教育机会,北京人没有理由再抱怨教育还不公平。
但调查数据却出乎意料。北京人对教育公平状况的不满,耐人寻味。首先,名校荟萃,并没有淡化名校竞争,反而强化了名校情结。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考上211高校并不是一件希奇的事,而正是这种不希奇,让所有家长更担忧自己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所以,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就特别关注。也就是说,围绕高考的竞争,下移到初中、小学以至幼儿园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教育均衡存在问题,那么,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就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集中在中小学“择校热”、小学升初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初中升高中入学机会平等方面,所以,北京人不满意度高,就并不意外。这也就表明,教育公平,“结果公平”很重要,但今天的老百姓,首要关注“起点公平”。
其次,评价教育公平有着强烈的个人本位主义立场。教育公平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空间范围说,表现为地区间、区域间、学校之间,具体到每个受教育者,往往只会关心本地区、本区域、本学校的教育发展情况,而不会跳出本地区、本区域、本校去和其他地方比较,家长既没有这种心情,也没有这种必要——我国的升学体制,是按区域计划招生,学生是在和本区域的学生竞争。发达地区的受教育者并不会因为自己教育条件优越,升学机会多,而从“大局角度”出发,满足现状。
老百姓关注教育起点公平,为政府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思路,简单地说,需要办好基础教育的每所学校,由此减轻教育焦虑。这是比丰富高等教育资源,拓宽高等教育道路,更迫切的事。事实上,过去10年高等教育扩招的实践也表明,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并没有减少高考竞争,学校不均衡发展,才让社会出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独木桥,打破独木桥,基础在于义务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而教育公平的本位主义立场,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最大难题。本次调查,显示的是北京人对一城内部教育的评价,不妨假设,如果推行全局意义的教育公平改革,比如,重新分配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中央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按报考人数只招30人,按省市分配只招100人,以及把中小学的生均培养成本也拉回全国平均水准,这会面临多大的阻力?在近年来推行教育公平改革中,政府部门都小心翼翼不去触及根本利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所谓保持优势学校的优势,弥补薄弱学校的不足,就是因为很难调整利益格局。这种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做法,导致教育公平的进程极其缓慢,一些重点大学,只有等到办学所在地生源减少,才把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向其他地区,很难主动调整招生名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