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输赢的教育,不是育人而是反育人

(2008-12-19 06:37:07)
标签:

杂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6555名“90后”的调查显示,中国转型期的这一代年轻人已经早早开始感受到同龄人间的竞争与分化。在小学或初中就感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和分化的比例,“70后”中占到58.6%,“80后”中占到54.9%,而在“90后”中,这一比例高达75.9%。其中,最先让“90后”感受到同龄人分化的因素中,好学校和差学校占71.4%,家庭背景的好坏占72.9%。(中国青年报12月18日)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过早感受同龄人的分化,并不利于人格健全发展,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使人与人之间彼此隔膜。在笔者看来,“90后”加速感知同龄人的分化,有很大原因,要“归功”于他们这一代中兴起的“赢在起点”观念。

 

“赢在起点”,这是近年来最时髦的教育词汇。把教育与输赢挂钩,而且从某些教育专家的嘴中说出,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奇境。不得不承认,这种观念,颇有市场,在我国教育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从好幼儿园到好小学、从好小学到好初中、好高中到好大学的链条。接受教育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明了:上好学校。幼儿园时就上多个培训班,为的是上好小学;小学时请家教,给孩子补课,是为了上好初中;初中时每周七天不休息,参加各种竞赛,是为了考上好高中;高中时接受学校的“监狱式”管理,大搞题海战术,是为了上好大学。

 

这样的学习竞争,让学生们透不过气,更重要的是,每个升学关键环节,都对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争夺好学校入场券成功,意味着自己成了这段教育的成功者,而争夺失败,意味着自己可能由此“输了一辈子”。其直接影响是,一些学生在升学“失败”之后,选择了轻生:2001年,长春一十六岁女中学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余竟于日前服毒身亡;2003年,甘肃一少年因中考成绩不理想,被外公责怪了几句,便负气从7楼跳下,经“120”抢救无效后死亡;2004年,合肥一位中考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服毒自杀……

 

没有考上父母设定的理想学校的学生,在普通学校求学,则成了“苟且偷生”。调查显示,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普通高中的自我认同度远远低于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中,三校生甚至一度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没有前途的“代名词”。在这些学校,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前途和未来,于是破罐破摔、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少年。

 

另外,在升学的竞争之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在战斗,而成了整个家庭综合实力的“比拼”——低层次的“比拼”,是送孩子去培训班,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好的培训班,让孩子多学知识,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则只有选择让孩子少上培训班;中层次的“比拼”,是为孩子择校,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支付数万元的择校费,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为孩子上学搬家置房也在所不惜,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则只有望好学校兴叹;再上层次的“比拼”,则是考试移民,从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升学机会相对少的地区移民到优质教育资源充足、升学机会多的地区,这考验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能力;最高层次的“比拼”,则是权势,这非普通家庭、一般有钱家庭所能及。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学生其实都已经明了这种权势争夺,所以他们一方面痛恨“特权”,而另一方面,特别期望自己拥有“特权”。一些家庭甚至不回避对孩子进行所谓“灰色技能”的教育,在孩子的面前给老师送礼,让学生明白社会竞争的各类明规则、潜规则。这是社会以及教育不公平的现实,给予学生最现实的教育。可以想像,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会怎样看待公平与正义。

 

总体看来,追求学校好坏的教育,表面上是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其实,推行的是一种远离平民教育的身份教育。强调身份,也就必然导致大家追求身份,而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理所当然的获得某种社会特权,这便是眼下的社会规则,也是教育规则。

 

也正是由于这种教育规则,教育公平之路显得十分漫长,所有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努力,受制于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以及既得利益者对当前教育利益格局的捍卫,人们只看到了教育中的“赢家”,却很少把目光投向“输者”。

 

眼下的调查,应该引起社会对“赢在起点”观念的高度关注,在有输赢的教育中,其实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最后的输者。只有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平民教育,教育才能真正起到育人作用,而不是反育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