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坏的版面费制度为何变坏
(2008-12-11 08:43:28)
					
											标签:
																				
                            杂谈 | 
					
近年来,提起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几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舆论纷纷认为,版面费泛滥,是当前垃圾论文满天飞的根源。一些学术期刊只要版面费,不在乎论文质量,完全背离了学术价值。前段时间,《报告文学》按千字千元收取版面费的消息,更让版面费成为众矢之的。
 
可是,在学术界,发表学术论文交一定版面费(或者其他名目的费用),不是我国的首创(我国学术期刊收取一定版面费,始于1988年),这甚至曾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学术期刊摆脱各种势力控制,走向独立的重要制度,虽然不是最好——最好的做法,当然是纯学术期刊,不但不收版面费,还给作者稿费,但却也不坏——不收版面费,意味着发行量不大、发行收入极少、不做商业广告的纯学术期刊,要么日子清苦难以为继,要么必须依靠政府投入、学术机构投入或者企业赞助方可生存。学术期刊的办刊原则,就或多或少受到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出资企业的制约,同时也可能缺乏竞争的动力。
 
在国外学术界,这一版面费制度,并没有造成学术论文质量下降。举例来说,《科学》杂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其经营状况显然不差——据称,在世界上所有同行评议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拥有最大的付费读者群,全球的读者总数估计为100万。可是,在发表论文时,虽然他们不收版面费,却收图表费,《科学》发表的论文平均每篇都会有1到4张图表,如果这些图表是黑白的,《科学》就不收费,如果它们是彩色的,《科学》就会向作者收费。收费规则是,第一幅,收费600美元;以后其他各幅,每幅收费400美元。如此算来,如果一篇文章有4张彩色图表,将缴费1800美元——1万元人民币以上。《美国化学物理学报》是美国化学物理学界的权威学术刊物,其版面费的明码标价为:每篇文章收费20美元,每页收费55美元,如果超过12页,超出部分每页收费150美元。
 
看来问题或许不在于版面费制度,而在于与这套制度相对应,有没有相应的按照学术规律制订的学术评价制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坏的版面费制度变坏,甚至泛滥,皆因国内学术土壤不同。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学者的评价,普遍重视论文发表数量,而不重视论文的质量,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晋升、考核的重要指标,这直接导致大家重视论文发表的篇数,而非论文的学术价值、学术贡献,而为了追求论文的篇数,除了在学术研究中拼凑论文外,就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发表论文环节;另一方面,国内学术期刊没有平等的学术竞争,而有不同的、由各种非学术原因形成的期刊级别和档次,虽然近年来也在逐渐引入期刊评价制度,但是,一本期刊往往难以因学术水准不高而失去原有的级别和档次,加之社会存在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使得这类期刊不论办刊质量有多低,依旧在学术界十分吃香,有着肥沃的版面费市场。
 
很显然,如果对学者的评价,重在学术贡献,而不看重论文篇数,国内将不会存在那么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与此同时,如果对于期刊的评价完全按学术水准——主要为影响因子评价——进行,那么,更多的期刊将努力维护自身的学术声誉,而不会把收取版面费作为生存发财之道,收取版面费贩卖版面,发表没有任何引用价值的“学术论文”。这样的学术期刊,以办刊质量为追求目标,在有足够财力支持下,将减少并不收取论文发表费用。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学术刊物,也有不收任何发表费用并支付稿酬的。
 
只有改革学术评价制度,突出学术贡献,才能消除版面费给学术期刊带来的负面影响。退一步说,在现有学术评价制度下,如果取消“人人喊打”的版面费,从生存出发,学术期刊要么由政府管理,要么由学术机构负责,要么由企业赞助,这可能减轻学者发表论文的经费负担,但能改变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垃圾论文满天飞的现实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