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为时尚早
(2008-12-04 09:26:34)
标签:
杂谈 |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沪教育部所属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今后招收上海本地考生,也许都将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
不少记者由此采访我,是不是上海名校都将完全自主招生。其实,只要认真阅读该报道,就会发现,这只是基于对复旦、交大两校近年来自主招生的情况,以及上海高中毕业生生源情况变化所作出的一个推断——在近年来的招生中,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两所学校在沪招生的学生中,通过自主招生(包括自主选拔录取和5%自主招生)招收的学生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完全通过高考的学生,随着上海生源数减少,这两所学校在沪招生计划肯定随之缩减,而如果自主招生数不变或增大的话,那么,这两校在上海地区的自主招生比例将越来越大,更多的考生将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进入这两校,而完全通过集中高考进入这两校的学生将越来越少。
但是,这两校的情况并不代表上海其他高校的情况,而且,他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还非完全意义的自主招生。
除复旦、交大之外,沪上其他6所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目前仅拥有5%—10%的自主招生权,更多学生(90%以上)报考这些学校目前还得通过集中高考,这些学校自主招生的走向和规模,取决于复旦交大自主招生试点的成功,也取决于他们自身自主招生的成功。
而复旦交大这两校的自主招生,并非完全意义的“完全自主”,就两校各500个名额的自主选拔录取来说,经过冬令营或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面试考察被两校“预录取”的学生,还需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作为重要参照;而获得5%(或10%)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参加高考的成绩是录取的重要依据,未达到一本线(或者学校规定的高考分数要求),或者在填报志愿时未把学校放在平行志愿A志愿,将失去自主招生录取机会。
从长远看,这两校在沪招生,是否完全走向自主,这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允许和社会的认可,因为目前两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都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而教育部门的政策审批,则基于社会对两校自主招生的肯定,换言之,即自主招生公信力。
就自主招生本身而言,要树立公信力,一方面,需要高校改变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招生工作公开、透明,这两校在保证公正性方面已经做出了多方努力,包括公示名单、公开举报电话等等,自主选拔录取名额从2006年的300名发展到2008年的500名,反映出社会对两校自主招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录取标准体系。美国高校的申请入学,其多元录取标准,是结合学术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表现、中学综合素质表现、大学面试考核等设计的,其中,学术水平测试并非由学校自行测试,而是由社会权威的中介机构组织,比如SAT、ACT,这种考试,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也为学校录取学生提供了一个基准,可以一定程度保证公平。没有统一学术水平测试的自主招生,完全依靠大学考察和中学成绩进行录取,很难规避公平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还必须再参加高考、分数达到一定要求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高校自主招生,还受到我国是否有权威的学术水平考试的影响,这种考试与高考不同,只对学生起到评价作用,但可作为高校录取的一方面依据。
虽然自主招生权是《高等教育法》所明确的高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之一,但是就当前社会情况和教育现实看,其落实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高校能很好地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与公正,我国教育领域在高考之外,有权威的得到各方认可的学术水平测试,那么,至少在在沪自主招生比例已达半数的上海两所名校中,完全“自主招生”将有望实现,而其他高校也可逐渐自主招生。而如若以上两方面问题未得到解决,在这两校实行完全自主招生,都有可能面临政府政策允许和社会认可的阻力,就更别谈其他高校实行完全自主招生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