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背《论语》与博士答辩挂钩妥否?

(2008-11-18 07:43:48)
标签:

杂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5日在江苏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高端科技报告会上,向大家诠释了如何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原来,1997年杨叔子快从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现代快报》11月16日)


对于杨叔子先生的这一做法,不少人士表示明确反对,认为这是在正常的博士论文答辩流程之外,利用自己当导师的权力,给博士答辩设置新的障碍,为本已为学业和就业焦头烂额的博士们增加了新的负担,而且,能背《论语》和《老子》,并不等于就有人文修养。

 

在现行博士培养体系中,杨院士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根据博士培养规定,一名博士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博士课程学分、达到学校有关博士论文答辩的要求(公开发表论文、通过预答辩、通过盲审),就可以答辩,在学校的规定之外,导师似无权再提出额外的要求。

 

但是,如果在博士生导师制健全的情形下,杨院士的做法,便没有异议。首先,导师在招生时拥有招生自主权,可以明确把自己培养博士的要求告诉报考的学生,并按自己的博士培养标准招收学生;其次,导师具有培养自主权,一名博士在学校中学习什么课程,做怎样的学术研究,导师有充分的发言权。如此,杨院士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培养博士,使博士培养具有“杨式风格”。这也是为何国外大学倡导博士导师制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目前国内博士培养机构,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导师制。在博士招生中,还普遍采取集中笔试再加面试的方式,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尝试部分博士生导师可以每年自主招生一名学生;在博士培养中,导师的培养自主权也十分有限,博士生要按规定学习若干学分课程,按规定公开发表若干篇核心期刊论文,按规定把学位论文投递到校外同行专家处盲审,甚至有高校规定博士导师在论文答辩时要回避。这种按统一招生模式、统一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博士,毫无个性,有导师导师却不负责。

 

所以,对于杨院士让学生背《论语》和《老子》的争议,本质的问题是博士导师制的建立问题。在真正意义的博士导师制下,只要博士导师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符合导师行为要求,具体让博士生学习什么课程,开展怎样的研究,都是导师的权利。在日本和美国,博士答辩往往是导师自己邀请三五个学界好友,在本校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评价博士论文的水平,简单多数票通过,即可授予学位,对博士质量的把关,完全基于学者的学术声誉,没有人为人情就降低学术标准。这种博士导师对自己培养学生质量完全负责的制度,让博士导师在博士招生、培养过程中倾尽心血。

 

在博士导师制度下,杨叔子先生对博士的要求,只是他的个性培养行为;而对于杨叔子先生对博士的要求,其他导师完全可以不必相仿,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在没有真正的导师制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导师让自己的学生读一些导师本人认为很重要的课程,都会被社会质疑,同时,一个导师的好的“做法”,会很快被学校发扬广大要求其他导师学习,这些,都是对导师自主权的粗暴干涉。这也表明,我国博士生培养,亟需建立真正的博士生导师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