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中,能否少造桥修路多校舍建设?
(2008-11-17 08:33:31)
标签:
杂谈 |
到2010年4万亿元扩内需促增长,成为此间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中,笔者注意到,“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排在了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列第4项,似乎摆脱了“老九”的位置,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投入增长的遐想。
关于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内需的道理,已经不必多讲,早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拉动内需,就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那是基于向学生收学费,把老百姓腰包里的钱掏出来教育消费这样的逻辑的,而眼下的发展教育扩大内需,显然与此不可同日而语,是由政府买单。
在笔者看来,促进教育发展,重点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建设,彻底解决中小学教学楼危房问题,解决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是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出台措施“既要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又要有利于深化各项改革”精神的举措,这甚至比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
落后地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已处于燃眉之急,近年来,有的学校要求在危房中上课的学生签“生死状”,老师带领学生一听到响声就逃出课堂并以此作逃生训练,学生在校外公路上跑操发生严重车祸,等等新闻不断传来,传递出中小学校舍令人不安的现状。过去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门也推出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是,由于具体经费不到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不达标的中小学校园,以及需要紧急改造的中小学危房。落后的校舍,不但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从更好地开展中小学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出发,为中小学建设合格的图书馆、阅览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时的教育投入,不但可以通过建设中小学拉动需求,更可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建设最牢固、最安全、让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校舍,造福于民。如果在此次扩大内需中,把全面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舍达标问题作为重要工程,那么,其对深化温总理提出的“穷人教育学”理念,改变农村基础教育面貌,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比而言,铁路、公路与机场等重大基础建设,虽然可能比中小学校舍建设所起的拉动作用更显著,也容易展示发展成果以及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近年来,不少地区新机场的建设,往往都陷入重复建设的争论之中,因此,在投入巨大的重大基础建设中,需要广泛听取民意,反复论证,切不能为拉动需求,仓促上马,造成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