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育需要向学术价值回归
(2008-10-15 11:47:21)
标签:
杂谈 |
2008年7月刚刚完成的一份《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对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的分析显示,“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美国《科学》杂志以“美国研究生教育:头号博士培养学校现在来自中国”为题载文,将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该刊还预测,在下一份的十年记录中,清华北大也将在总数上超出。
而今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
将以上调查报告,对照国内博士教育规模进行分析,不难得到这一事实: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研究生,纷纷把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作为继续深造的首选,也就是说,国内博士教育对本国优秀学生不具备吸引力,这由此引起社会对国内博士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提出停办国内博士教育课程,去搭美国博士教育的“便车”。
在笔者看来,停办博士教育课程的言论,显然过于极端,姑且不说博士教育对于一国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在发展博士教育之初,就已取得基本共识——就现实而言,美国的博士教育也无法容纳那么多中国博士来“搭便车”,再说,这“便车”也不是“白搭”的。但是,国内博士教育的功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却值得反思。
众所周知,博士教育的首要功能,必定是学术功能,即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是,学术功能在国内博士教育中,却处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今天国内博士教育的功能,首要的并非培养学术人才,这从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可以得到证实,有关调查显示,近半数博士毕业生进入了公务员队伍;这也可从报考博士者的动机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以做学问为读博士目标的,只有20%左右。换言之,博士教育,满足的是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培养顶尖学术人才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企业老板、官员争相读博士,成为国内博士教育的风景,也由于这种需要,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今年,复旦大学在博士招生中尝试先考察报考者的科研能力,成为一条新闻,从中可以看到,过去的博士教育,偏离学术标准,是多么严重。
博士教育其次的功能,是提升学校的数据指标,以便打造研究型大学,从数据上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与美国大学普遍重视本科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不同,国内高校,不用说“985”、“211”院校,就连一般本科院校,也把申报硕士点、博士点成为学校上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各校的学校介绍中,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必然是学校重点介绍的内容。有的高校为了获得博士点,高薪聘请外校教授,甚至把其他高校的整个学科也引进来,还有的则创新多栖教授、双聘教授等人事制度,壮大师资队伍力量,以获申请通过,在这样的博士教育中,能看到追求一流培养水平,甚至是真正的教育的影子吗?
博士教育再次的功能,是满足众多教授当博导的心愿。国外大学,讲师也可做博导,可在国内,虽然有高校“改革”,尝试部分讲师、副教授也可申请做“博导”,但很显然,博导依旧是一个有着光环的学术头衔。
在实现以上功能的过程中,博士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博士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博士严重贬值。国内大学,并非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博士教育,只是,按照眼下的博士教育功能,来“开发”博士教育,是更容易取得发展教育业绩,拓宽教育资源,且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如果国内博士教育坚持学术价值,注重学术功能,以“读博士就是为了做顶尖的学问,培养博士,就应培养一流学术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那么,可以说,很多今天存在于国内博士教育中的问题都不会存在,国内博士教育与博士学位也不可能如此快速贬值,国内博士教育的规模,在确保高标准培养质量前提下,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限制,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发展到超过美国的态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