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评估也赶快停了吧!
(2008-09-29 19:24:33)
标签:
杂谈 |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公告,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重申今后将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
毫无疑问,这是质检总局在铁的事实面前,“终于”做出的迟到的决定。多年以来,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企业名牌评选活动,一直受到广泛质疑,这种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评选,不但破坏市场公平竞争,而且滋生权力寻租,提升并保护某些劣质品牌,是异化了“名牌”评选。一些企业不是关注本身品牌的建设,而是热中于政府公关,想尽办法从政府那里获得“名牌”称号,然后以“名牌”之力推广企业品牌,并在“名牌”的政府保护伞下做违法的事。
教育体系的各类行政评估、评奖,与此何其相似!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各类行政评估,社会各界强烈批评,指出其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滋生腐败、破坏教育健康发展,从大学校长到院士、从普通教师到学生,都有撰文,痛心批评行政评估对教育精神的侵蚀——公然组织教师学生造假,大肆烧钱做表面文章,万般讨好评估专家,但是,行政评估却朝更广阔的教育领域进发,不少学校每年花在应对各类评估、评审中的时间据说要占去正常精力的一半——这些评估、评审的名目,包括:本科教学评估、重点学科评审、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实验室评估、国家教学基地评选等等——而随后,这些学校又把行政评估、评选的各种结果,作为办学业绩加以宣扬。在整个行政评估过程中,看不到真实的教育质量、学术质量,也看不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连基本的教育逻辑——学校好不好,应由受教育者说了算,应赋予受教育者教育选择权来增强教育竞争提高教育质量——也荡然无存。
教育行政评估中的丑闻,多有揭露,几乎涉及所有行政评估项目,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却一直宣称,行政评估对教育质量的促进,是功不可没的,学校对此也是正面肯定的,评估要坚持做下去。这种表态,与质检总局以前对名牌评选的态度,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政府部门评选的名牌企业,惹出了滔天大祸,危及了老百姓的生命,总局局长已经黯然下课,再宣扬名牌评选的好处,再不停掉名牌评选,已经没有退路。对于教育而言,也许,不会出现像食品安全这么大规模的显性责任事故,但是,它对2亿多受教育者的危害,却可能丝毫不亚于食品安全事故,这些受教育者的精神食粮出现严重变质,危害的是他们的一生,以及整个社会。
事实上,就是食品安全事故,整个事件中的人,都是曾经的受教育者,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法律责任意识,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直接相关。今天,处于行政评估夹击中,受教育者从小就在老师引导下(教师则在行政力量的逼迫下),说假话、套话、做表面文章、争取虚无的荣誉,那么,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这个社会呢?
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尚舍不得行政评估权力、寄希望行政评估评出本部门政绩的政府部门,赶快从质检总局评选名牌的严重后果中吸取教训吧,约束权力欲望,回归本位,依法履行部门职责,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做真正有益于受教育者的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