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高师德必须基于职业荣誉感

(2008-09-10 06:33:34)
标签:

杂谈

沪上媒体报道,今年教师节和中秋节同时到来,有家长给教师的节日礼品,是“海外游”,据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给教师的礼物,月饼已经拿不出手,因为老师已经“多得要吐”。

 

我就此写了一篇评论,指出现今师生关系功利化,师德不容乐观。随即在我的博客上,和信箱里,有人留言,发来邮件,从语气看,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身份,就是教师——有人说,95%的老师是收不到礼物的,能收到礼物的是那些学校里有权的校领导,不要把这少数领导的“专利”推广到所有老师身上;还有人说,很多地方教师能在中秋吃到月饼已经不错了,他们工资都发不起;另有人说,给家长送礼,还算好的,我们这里是求着让孩子来上学,辍学打工根本不把读书当一回事;更有人把教师归类为“可怜”、“可恶”、“可敬”几类,说普通老师十分“可怜”,乱用手中权力的校领导们“可恶”,少数可怜到极致的老师转变为“可敬”。

 

面对这样的留言和邮件,我感受到,我国教师队伍十分庞大,而因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也有很大差异,学校里教师们面对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普通教师的地位普遍不高。

 

我比较倾向于认同那个对教师的归类。今天在中小学校园中,普通教师,确实处于一种“可怜”的状态中,他们的工资并不高(很多地方承诺的不低于公务员待遇并没有兑现),但工作压力相当大,不但有学生成绩的考核压力——学校一般以学生分数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还有学生安全的巨大责任——学生安全事故责任层层下压,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往往成为实质上的“第一责任人”,更有时刻因工作不努力而下岗的压力——领导经常会把“干不好,排队来应聘的大学生多着呢,还有硕士,博士!”挂在嘴边,以及违背自己的教育理想去“迎合”行政要求的压力——各类行政评估往往要求教师去做大量形式主义应付工作。去年,重庆市对500余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在这种环境中的教师,其实很难感受到职业的荣誉感。做教师,不过是为了生存,成了不少教师仍然坚守教师岗位的真实理由——那些还有崇高教师荣誉感的教师,无疑就成了最“可敬”的人,比如,那个日薪1斤苞谷的“苞谷教师”,就因为其无法让人相信的“低薪”“感动”了中国。

 

很显然,对于已经没有教师职业荣誉感的教师来说,对他们提出崇高的师德要求,其实已经很难管作用。而要重建师德,根本的途径不是强化《师德规范》,而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的基本常识,让教师们有基本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保障,同时,有事业发展的空间、有职业的成就感、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既没有工作的保障,又无成就的激励,教师还有高尚的师德,从根本上是违反管理学常识的事,至少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在中国教师队伍中,就会成为一个特例。而只有基于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再来分析师生关系的建设,才有了基础和前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