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文明礼仪的本来面目
(2008-09-06 10:02:03)
标签:
杂谈 |
在奥运会召开之前,无数人告诉我,这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好契机。过去两年中,电视里不断播出以文明、微笑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我们每个人周围,从街道到居委会,从学校到社会,处处挂着横幅——“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奥运会结束了,我参加了几次活动,听到一些话,颇有意思。
一次是某学校的新学期文明创建活动研讨,负责人说,奥运结束了,其他地方面临“后奥运时代”的压力,幸亏我们这里还有世博会,紧接着可以以世博为契机,继续抓文明建设。“迎奥运,讲文明”,可以继续传承为“迎世博,讲文明”。
一次是几个志愿者的小聚会,好几位志愿者感慨,奥运期间,让他们见识了最高级别的文明要求,志愿者细致入微的行动,都让周围的人不好意思有丝毫不文明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只有奥运这种环境,大家才有这种高度自觉,现在要我们再到车站去做文明志愿者,可能有些行动就做不出来……”志愿者的讲话中包含对奥运氛围的眷恋。
是的,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抓文明建设,总是少不了找“契机”,都喜欢围绕某一项工作,要求大家讲文明,树新风,为此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推出几百天文明迎××工程,展开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出相应的表彰奖励。在这样的文明创建中,是否文明,已经不再是个体行为,而上升为集体荣誉,甚至是否爱城市、爱国家,以及个人不文明行为将有损城市形象、国家形象的高度。
这种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没有尊重文明礼仪培养的内在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明礼仪培养有反作用。文明礼仪,是基本的做人教育,即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最基本素质,它不是面子,也不是荣誉,不是因为某个活动才对大家提出更高的文明要求。找契机创建文明,无疑把文明教育活动化、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会误导大家对文明的认识——文明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的文明教育,之所以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或者即便因某个活动的举办而达到一个高点,却又在很短时间中回归低潮,恰恰在于把文明教育表面化,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没有开展真正针对学生文明修养的公民教育、做人教育。
有一个例子反映出国内外教育的截然不同。我国小学的第一课,老师对学生说的话是,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做第一名!而美国小学的第一课,老师对学生说的话是,你们要做一个好学生,不要伤害周围同学。这种教育起点,注定了其未来走向,国内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基本的文明修养毫不在意,以至于到了大学,才重新教育学生买饭不能插队、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骂人、不要打架、考试不要作弊、借钱要还;而国外的教育,却强调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小就把文明意识根植在学生脑海中。
所以,与其不断寻找契机来进行文明教育,还不如回过头来做基本的文明教育工作,调整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从小就对学生开展以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公民教育。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寄希望使一次活动提升整体文明修养,不过是奢谈。而有了这一基础,某些活动的举行,才可能真正发挥文明提升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