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如此引进院士,能培养大师吗?

(2008-07-02 07:42:36)
标签:

杂谈

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如果不去较真,一心向往名校的考生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可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对这句话表示了质疑,“李政道先生什么时候成了北大教授?”在北大网站主页上所列54位中科院院士名单上,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外籍院士李政道的大名。(中国青年报7月1日)

 

“较真”的媒体进一步发现,高校自己公布的院士数,把“双聘院士”、“共享院士”、“多栖院士”这类纯属于“兼职教授”或者“荣誉教授”的人员,也列进了学校全职教授范畴加以统计,以至于各高校的院士数总和,远远超过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所统计的高校院士数。

 

这种情况,早在多年前,在高校就是公开的秘密,不少高校内部的部门,也无法说清学校究竟有多少“完全属于”自己的院士,学校在各种材料中,所列的数据也不统一。有细心的网友,几年前曾认真帮高校梳理了一下,发现健在的、人事关系完全属于某所高校的院士,有的不到高校公布的院士数的一半。

 

高校喜欢把院士数往高处报,显然是希望由此宣传学校名师汇聚,学术实力雄厚,既吸引学生报考,又在各种大学排名中获得师资力量方面的高分。其次,在图“虚名”之外,高校还十分看重院士头衔背后的资源,近年来不少高校拿出全薪聘请院士兼职,不少并不指望院士真来学校干上多少时间,亲自带研究生或建设学科,而是期望院士在各类评审、评奖中,给学校投上一票,这样给学校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学校为此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兼职院士,对于学校来说,干的是“全职”的活。

 

对应于高校在“图名图利”方面对院士的渴求,一些院士也做顺水人情,明知自己无法按照兼职教授的定义,给学校做一些学术研究方面的实质性工作,但也答应出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允许学校将其列为所有院士的一员,对外进行宣传,所谓“各取所需”。

 

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学术研究过分看重学术头衔,与高校办学注重短期成效,一拍即合的结果。追求短期办学政绩的高校,找到了依托院士们快速提升“办学实力”、拓宽“办学资源”的捷径,也由此出现了有院士身兼数个甚至10余个学校教授(本属于荣誉性质的荣誉教授除外)的景观。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彼此的“双赢”,但无论从教育角度还是学术角度,高校这种行为,不但败坏了大学求是、严谨的校风,而且涉嫌违规办学,在招生中虚假宣传,为排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而个别院士,则利用自己的头衔所带来的学术权力四处寻祖,这使院士整体形象急剧下降。虽然大学还把院士作为“大师级”学者看待,加以宣扬,但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大学中,鲜有令人景仰的大师级人物,大学的沽名钓誉,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大学要发展,需要一流的师资,但形成一流的师资,需要踏踏实实做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工作,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建立人才辈出的良性机制,而不是走大规模引进、挖其他学校人才,甚至搞“假引进”装门面的道路。事实证明,急功近利,不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不踏踏实实办学,已经使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遭遇大师级人才缺乏的瓶颈,从而也让中国教育陷入无法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焦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