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老百姓所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的论调是不对的,我们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我国也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学生与家长,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中学都希望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条件。但好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人民网3月10日)
本来,如果这位人大代表、地方政府领导,只就所在地区的教育状况,发表意,说自己所在的地区,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数据佐证,我们不但要洗耳恭听,而且要认真学习并推广他们怎样做到上学不难、上学不贵的。
但是,这位人大代表、地方政府领导,不但没有出具数据来说明他所在地方,上小学、中学、大学,一个家庭需要付出多少费用,这个费用对比家庭收入来说占多大比例,来说明当地上学不难、上学不贵的问题,反而却把自己发言的范围,拓展到全国范围内,认为我国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根本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而且也没提供相关的数据,这就有点武断、不负责了。
分析上学难不难、贵不贵,要看每个受教育者能否不受户籍、经济状况的限制,获得上学的机会。对于户籍限制,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而就吉林的现实而言,2006年两会期间,据城市晚报报道,民建吉林省委就递交了《关于流动人口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流动儿童教育存在“二高”现象,即流动人口儿童入学门槛高、辍学率高。提案说,流动人口儿童由于没有户口,入学有一定困难,找不到专门为外来打工子弟办的学校,只能到当地国办学校借读,而动辄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借读费几乎是流动儿童迈不过去的一道门槛,这道槛使得流动儿童入学率普遍低于当地儿童。由于流动人口儿童家长流动性强,职业和生活不稳定,使得子女辍学率较高。也许这两年,吉林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但能就此说“从来没有过”吗?
对于经济状况限制,我国这两年刚实行义务教育教育全免学杂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负担确实少了许多,但乱收费并没有绝迹,不少家庭依旧承受着沉重的义务教育负担,还有一些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极为简陋,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地区公办高中的学费已达1000元(民办高中学费则达到3000~5000元),而大学最低的学费标准为5000元(只有免费师范生、军校生不交学费)。
以上提供的流动儿童上学情况数据,其实还很保守,以上提供的大学学费数据,是上所有学校最低的学费标准,拿这样的学费标准,与人均收入对比,就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上学究竟贵不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对应这样的收入水平,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学费,占城镇居民收入的35%,农村居民收入的120%。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大学,学费标准高于5000元,为6000~8000元之间,除此之外,学生还有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大笔开销。
在世界很多国家,学费标准是按照家庭收入来制订的,一般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这样方可不让教育支出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我国大学学费标准占农民收入的120%,已经至少是世界平均支付水平的6倍。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完成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高校的学费标准、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情况排在倒数前三位。
说这样的学费标准还不贵,可能出于三个原因,一是对于省部级干部,以及他所了解的身边人士来说,这确实算不上什么,有时也许就是一次招待客人的费用,他们根本没有把普通老百姓的民生情况放在心里;二是在一些教育产业倡导者看来,学校的发展,需要依靠收费,因此,总是埋怨收费太低,并为更高收费寻找各种理由;三是顾不得用数据说话,利用自己手握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局面。
对于当前教育上学不难、上学不贵的“判断”,以此前有地方卫生部门官员说中国看病最不难最不贵,其实反映出同一个逻辑,即我们有些官员,已经很难站在老百姓角度思考问题,而百般为一些存有弊端的公共政策辩解,并粉饰太平。必须承认,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基础教育领域存在诸多欠债,教育公平问题严重,使得高等教育领域学费过高,贫困学生比例甚高,如果背离这样的事实,来评价今天的教育发展,并基于这样的评价来制订未来的教育政策,笔者不由充满担忧——因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政策制订,决策权正握在这些官员手中,老百姓的意见往往难以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