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根本买不起房。”“我现在很担忧这个,这样下去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顾秉林在谈到一些民生问题,表示很担忧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京华时报3月6日)
顾院士对青年人才生活的担忧,令人感佩。可是,如果仔细分析造成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房价高的原因外,还在于高校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导致青年教师群体的收入低。
与到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的同龄人相比,青年教师群体的收入,可谓极其微薄。近年来,高校不断传出薪酬制度改革的消息,并通过这样的消息,让整个社会形成教师群体已经是一个高收入群体的印象,尤其是一些教授,工资加津贴再加课题提成以及各类兼职,赫然已列入富翁范畴,甚至好事者已经排出了高校教授富豪榜。但是,在一些教授通过各种渠道成为高收入群体之后,大学中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其中,难以独立获得课题、没有企业聘请兼职的青年教师,每月的工资几乎就是全部收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有的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的讲师,一个月的收入全部加起来,只有一千元多元,就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月收入不到2000的大学青年教师也十分普遍。去年,还有大学教师在网上晒自己的全部工资收入,引来诸多议论。这些青年教师的收入,与同校收入高的教授收入相比,达到1:50甚至更高的比例。
收入低、生活压力大的青年教师,却承担着高校中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更令青年教师心理难以平衡的是,有行政职务、学术头衔的教授们,不但在学校中享受更高的津贴,而且可以比较轻松地获取各种纵向和横向课题,并从中提层,但他们往往并不自己开展课题研究,而是把课题分解给他们这些拿不到课题的年轻人。青年教师辛苦地研究,最终获得的只是很少的报酬,做出的科研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专利,第一署名权都握在拿到课题的领导和教授手里。
这样的付出和回报,让青年教师体会着“媳妇熬成婆”的煎熬。在这漫长的煎熬中,一些青年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形成学术不平等的认识,采取最为实用的丛林法则,等待自己也有行政职务、学术头衔那一天;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则人在心不在,马虎地应付学校内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多的到校外兼职,或去民办学校上课,或去英语、计算机等各类培训中心兼职,甚至办起高复班。而随着高校考核的严格,青年教师身上的任务日益繁重,想“人在心不在”也极其困难。当有薪酬更高的机会出现在以上青年教师面前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已经十分明显。
大学校长关心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确实是好事。但是,千万不能把矛头对准房价,却不找自己的原因。现有的资源配置体系,过分强调资历,改革资源配置体系,以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为依据配置资源,防止学术资源朝行政官员、学术头衔拥有者聚集,才可能改变青年教师收入低的现状,也才可能让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青年教师坚持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而不至于对学术的理解完全异化。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国外大学中,收入最高的教授的收入,不过最低教职(助教)收入的4~5倍,教授在规定的年薪之外,不能从课题经费中额外提层,这保证了学者的学术追求,把学术资源都用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之中,而不是成为致富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