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到最后,就能“功德圆满”?

(2007-11-25 10:25:43)
标签:

教育杂谈

 

最近我们的媒体,在为好几桩事情,翻来覆去的评论——

 

一是国家法定假日调整方案。在初步方案公布时,先是有评论批评专家关于“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来反对方案”的言论过于自负,后有媒体发动读者讨论、征求读者关于方案的意见;在方案通过网络进行“民调”时,各种评论不但质疑调查组织者的资格与公信力,批评调查题目的导向性,还怀疑网络民意调查的客观性、准确性;而在网络民调结束之后,又有评论说如此走过场得到方案制订者想要结果的调查,并不能代表民意,建议方案应该提交人大讨论,不应该由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几个专家说了算。

 

二是华南虎照片的真假问题。毫无疑问,从“周老虎”问世起,老虎照片真假问题就已经朝闹剧方向发展,先是照片经专家鉴定真实方才发布,接着是网友质疑照片真实,但参与鉴定专家始终不拿出更充分的材料回应质疑,导致质疑加剧;接着是,一位专家介入,以人头担保照片是假,而照片拍摄者也以人头担保回应是真,其实双方都知道人头担保是小孩玩游戏大家都不能当真的话;再接着是,网友终于找到了可能作为拍摄者“老虎原材料”的年画,似乎更有力地证明老虎是假,但是据说要组织力量调查的国家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开始具体调查行动。在整个过程中,媒体评论一路评来,我看到,有些时评作者已经写了好几篇文章,而所有评论,谈的其实是科学争议调查的基本常识。

 

三是大学的债务问题。大学的债务被曝光出来时,社会舆论急,当然也有评论说大学因为债务问题而破产是活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债务问题解决的出路,尤其是以土地置换方式化解债务时,评论认为如此出路只能让大学走上圈地的恶性循环;再等到土地管理部门出来发言说高校不能私自转让土地,评论又热闹起来,或说部门之间的争斗,或说无法从根本上遏止高校土地转让行为,或探讨究竟怎样才是高校解决债务的合法途径。

 

对于这些事件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一开始,就因为偏离科学常识、正确程序以及合法手段,方才一路演变过来,并越演越烈。大多的评论,无非在呼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回到基本常识、正确程序、合法途径上来。

 

拿国家法定假日调整来说,既然是“国家法定”,那必然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出台。由行政部门牵头制定方案可以、征求民众对方案的意见也可以,但最终不能由行政部门决定。决定的权利在立法部门,也就是人大,人大对方案进行审议,投票表决,既可以通过,也可以要求修改再审,还可以否决。只有通过人大审议表决的方案,方是法定有效的。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由于知道行政部门没有决定权,就没有了方案尚未提交审议就认为几成定局的“底气”,大家也不会担忧专家与行政部门领导串通一气,无视民意。

 

拿华南虎照片真假来说,本质上是一桩科学争议,就应该按照解决科学争议的方法,让事实说话,鉴定专家死活不出具更多有说服力的材料,局外专家用打赌方式质疑照片,有关部门以不作为的姿态旁观纷争持续,让大家所见的是各方利益的博弈,而非以科学的精神解决科学争议,这与时下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拿大学债务问题来说,这涉及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以及大学办学定位问题,公益性的大学组织,贷款办学本就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而为了发展,居然却都走上贷款办学的道路;公立大学在具体的办学中,重大的战略决策,必须经过立法部门审批而非行政部门认可方可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变为学校领导作出决策,向政府部门报批即可。笔者所知,香港教资委资助的8所大学,都有校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中有几位立法委委员,这保证了学校的决策,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哈佛大学在扩建校园时,具体的扩建计划,不但在校内要听师生意见,还得提交当地议会审议的,议会不通过,也就无法得以实施。某种程度说,我国大学债务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偏离法律框架讨论的问题。而要根本解决大学债务问题,必须回到法律框架,包括依法保障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落实大学的自主办学。

 

可是,一些当事人并非有这样的打算,并希望能错到最后,并由此“功德圆满”——或方案既成事实、或社会舆论平息、或问题得到“化解”。当事者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们也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需要劝诫当事人的是,不要低估了大众对基本常识、正确程序、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在科学发展观和民主法制的大背景中,还是早一点回到基本常识、正确程序与法律框架中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