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5日在北京公布了2006年我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2006年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如果从质量上看,过去十年间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依然排在世界第13位,也就是说,多数论文发表后没有获得任何“反响”。(科技日报11月16日)
此前,9月28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消息称,根据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统计,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的十年零四个月中,在各个领域的前145个国家中,中国的论文总数排第6位,论文引用数排第13位,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排第117位。换句话说,如果以引用次数看论文质量,单篇论文的质量,在145个国家中,列倒数29位。
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之所以快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与科技人员总数快速增长,以及具体执行的学术评价政策有关。截止2006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已达2174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2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对于这些科研人员的考核、奖励、晋升,大多机构,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采取数量指标方式,以发表的论文数作为重要依据。世界第一规模的科技人员群体,如此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由此产生世界第二的论文规模,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是,与论文规模大幅度增大相对应的,是论文引用次数排名的停滞不前,这令科技界、学术界颇感“焦虑”。近年来,为了引导科研人员重视发表论文的质量,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调整了单纯重视论文发表数量的做法,而同时重视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具体算法是,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以及论文的被引用数。这种调整,一定程度促使了科研人员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重视论文的引用次数,但是,也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当前一些科研人员广泛利用的提高引用次数的办法,是发动认识的科研人员相互引用论文,也就是说,即使论文引用次数提高,也是朋友圈相互消化的结果;一些杂志为提高影响因子,也鼓励作者自引和作者间他引。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发现中国科学家在发表论文、论文数量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投入了太多的注意力。“我从不认为论文是衡量一个科学家的好方法,即使他发表了很多论文。我想,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我们的评审人员不会只看论文数量,而是亲自读这些论文,他们关注研究者完成了什么工作,更重要的是,有多少论文内容是新的”。格罗斯认为,在中国的体制中,年轻的研究人员很重视论文,但是他们重视的是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论文真正的贡献。这是有害的。写一篇好的真正原创的论文比十篇乏味愚蠢的论文更重要。格罗斯有一位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同事,当他们很年轻时就在一起工作。从那时起直到这位同事获得诺贝尔奖,10年里,他只写了两篇论文。
一个良好的科研体制,应该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科学研究本身,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问题,进行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而不是忙于写论文。可是,在我们的科研人员刚刚进入学术研究大门时,路子就已经走歪。今天有不少研究生培养机构,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1~2篇核心期刊论文——论文写些什么、写得如何没关系,关键是要发表——为了能达到论文发表要求顺利获得学位,这些未来的学术研究主力,便苦心构思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找杂志发表论文,由此培养起写论文的技巧,却同时使他们把论文发表(炮制与杜撰)与学术研究视为不相关的两件事。
在格罗斯看来,写一篇论文之前至少要思考两年,这样才能看到别人从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种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不知想急切获得科研突破、展示学术研究成就的中国科技界、学术界,有没有耐心去学习。中国科技界、学术界,要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其实没有必要盯着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引用率去设计科研管理政策,而应该关注学术研究本身,按照学术研究规律引导研究人员关注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学术研究氛围,从而提高学术研究质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