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12月25日举行的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高中毕业考试要增加体育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减其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200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无论从老早就提出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看,还是从近年来中学生和大学新生的身体素质看——某大学一份该校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表显示:参加身体素质测试的2500多名新生中,有1500多人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超过60%,而成绩优秀者,全校仅6人,良好者人数不足100人——以及从扭转当前中小学教育将体育课严重偏废为副科,不加以重视的局面出发,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意图没有错。但是,把重视体育与会考结合起来,又步入了以前的“老套”——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让学校和学生由此重视体育教学。
这里,不由要提到美国高校的招生。在不少美国高校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标准评分体系”中,体育活动让学生得到的加分,可能超出国内学生的想象,美国大学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极其重视,体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最多可以获得40分的加分,几乎是SAT成绩(高中学术水平考试)权重(SAT满分最多可获得25分)的2倍。美国大学考察学生的体育,显然不是通过会考,而且考察学生在中学时参加过什么运动队、参加过什么比赛——这显然是针对体育的过程。而在重视体育的同时,美国大学并没有为那些身体素质先天不佳的学生关上大门,在标准评分体系中,他们有家庭因素、多元化因素、超级录取因素,力图做到公平。
对比美国高校录取,我们现在的问题也就突显出来——没有统一的“体育会考”,中学提供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队、体育比赛的资料可信么?大学在进行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时,会真正以公平、公正为依据,做到教育公平么?——残疾学生被学校拒招的事每年都在发生,可何况当体育被日益重视之后会给学校新的理由——这两大问题,事实上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也就制约了高考改革的步伐,最后让高考改革,变成原制度的嫁接。
总之,用会考来强化体育教学,强调的依旧是高考分数的权威地位,而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