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最近报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评估弄虚作假,在荒了很长时间的土地上临时种麦子冒充草坪应付检查。
不少人批评校方的恶劣行经,做出这般可笑可恨的事来。而站在校方的角度想一想,就不难明了过中曲折。为什么要在荒地上种麦子应付检查?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评估的指标中有办学环境指标,校园露出荒地,那是很难看通不过检查的。评估没获得预期的结果会是什么后果?不能获得相应的资金并影响学校的名声。那么,校园为什么有荒地?可能就是缺乏资金对荒地进行治理,进行绿化,进行开发。没有资金,导致留有荒地,荒地留着,通不过评估,将更得不到资金,种麦子充草坪可能换来资金,这难道不是一场划算的买卖?
一边读这则消息,一边想今天的大学评估。这则消息,向我们传递以下信息:
大学评估的指标很荒谬。大学的荒地,也被作为评估的指标,可以说是评估者煞费苦心——确切的说,在本科教学评估的8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18个二级指标(学校目标定位、办学思路、队伍结构、主讲教师、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和38个观测点中,没有所谓“荒地说”,但“荒地”显然可以理解为校园环境不优美和办学条件不佳。类似的“指标”,还包括教学楼下不能停车(被认为反映教学管理、校园秩序、思想道德修养),学生宿舍应该摆放整齐(被认为反映学习风气和思想道德修养),校园的草坪应该茂盛(被认为反映教学环境和学生道德修养),教学楼的墙壁不能有脚印球印(被认为反映教学条件、学生道德修养),大学生在校园不能亲昵(被认为反映校园风气、学生道德修养)……这些“指标”,造成的“迎评景观”,就是学生把车停到离教学楼很远的地方,宿舍里没有一张能放下书本的桌子,草坪被圈起来不让学生进入,教学楼有人专门拎着石灰桶及时抹去印记……可以说,大部分评估指标,都是重形式、重外在,重数量、重观感,而非重过程、重内涵、重质量;还有很多执行的规则,实则是违背教育本质。
大学评估的形式很“排场”。确定评估时间,组织专家队伍,进驻大学校园,看材料,听汇报,开座谈,现场走访、体验,这是评估的一般形式,这种形式给人的感觉,很排场、很气势。众多学校提前一年就准备评估,分若干工作组,“查漏补缺”;而到了评估前期,更是万众齐心,彩排演练,从座谈到被“随机”抽查、采访的学生,预估各种可能,做好各种预案。试想,这样声势浩大的评估,那么长的准备时间,不是为被评估者创造了造假时间吗?更何况,评估的指标,又很容易让大家去做表面文章。当然,评估组织者会说,评估只是推动建设的手段,本就是为了促进建设,促进学校改变,不是为了最终评出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也许他们还会这么认为,退一步说,荒地种上麦子,至少也反映领导意识到问题所在。
大学评估的专家很“好骗”。把麦苗视为草坪,评估的专家,也难免被众人笑话。听一些老师叙述大学迎接评估,如何服侍专家,你就会发现,他们真是“四体不勤”,一下飞机,就进了学校的小车,之后是进宾馆,在众人陪着下听汇报现场、听座谈、看现场,移步有车、翻资料有助手;也很难“分清五谷”,不要说学校是一对一服务,惟恐有半点得罪,态度甚好,这些专家还得顾及“兄弟”面子,此次来你校评估,下次就轮到了我校,谁真要动起真格来,还不轻易找到对方的“麻烦”。我想,专家们是知道怎样看清学校的真实情况的:不声不响,来到校园,班车、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老师、学生都是你了解第一手信息的渠道。看材料,听报告,能看出什么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每次来华,并不通知中国区负责人,而是首先来到在华的销售门店,从第一线销售人员那里获取情况,然后再到公司,可以说,他在与中国区负责人交谈时,已经提前摸清了公司的基本情况。
要让大学评估,真正有助于大学建设和发展,就必须从评估的组织、评估的内容上进行全面的调整。否则,声势浩大的评估,最终只会是劳命伤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