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神童、世界冠军丁俊晖被上海交大录取,成为奥运会冠军刘翔被华东师范大学免试硕博联读之后,又一条引人关注的消息。
笔者发现,每每发生这样的事件,均会产生众多的争论。而每次的争论,均不会对这一类事件的“认识”有所推动——对“局”中当事者,运动员、学校、相关民众,似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先来看看赞成者和反对者阵营的一贯的基本观点。赞成者“一直”认为,对人才的评价、选拔应该多元,体育世界冠军,显然属于一类优秀人才,从人才的多样性角度出发,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大学——在美国,体育成绩在名校入学中,是占有相当权重的,众多体育明星均同时是大学学生——而且,获得体育世界冠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体育上做到出类拔粹,需要长期艰苦的锻炼,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并不会比任何“高考考场”高分者少,体育世界冠军具备的吃苦精神、坚强意志、团队协作精神往往比一般人更强。反对者则“坚定”认为,读书不多、知识不丰富的体育世界冠军,走进大学,这是对一心苦读通过高考途径进入大学殿堂者的不公平,也是对大学“知识殿堂”、“学术殿堂”的亵渎,还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赢者通吃”“特权当道”的“恶劣氛围”。
从以上观点交锋中,我们看到,争论无非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究竟是什么?二是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录取标准?三是教育公平是什么?具体而言,即大学是“神圣”的“学术”殿堂,还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完善人格、提高素质的机会和舞台;大学是只向“读书人”开放,还是让各类人才获得发展的机会;教育的结果公平,是不是只有通过刚性的卷面分数才能体现,而综合学生其他表现的评价体系,均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这几点,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不充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很匮乏的教育背景,以及整个社会十分崇尚学历,把学历高低作为身份象征的社会背景中,特别引人关注。
笔者认为,如果我国社会不改变崇尚学历的状态——把某个人读大学看作为一件了不起的事(虽然已经没没什么了不起,但如今的争议明显表明还是有着不轻的“学历情结”),那么我们将长时间纠缠在把大学学习机会当作一种“奖励”、“福利”的状态——大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不过是人的学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对未来发展进行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改变国家垄断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垄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局面,那么,我们将一直为国家高等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争吵不休,大学的自主招生权,也将在大众的争议中彷徨迷失。
今年,美国NBA巨星奥尼尔,通过8年努力学习,取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奥尼尔准备退役后去当警察。我不知道,如果这则新闻发生在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也许在没有认真分析录取程序、仔细了解批评对象的情况时,就会众口一词指责录取奥尼尔为博士,是学校与明星的“共赢博弈”,是学术腐败;也许在看到当了博士的“大鲨鱼”去干警察,又会有大批媒体像发现北大陪聊男一样兴奋地去分析就业难、教育资源浪费问题。这一切似乎在美国都没有发生。其环境是:每所学校坚持着自己的人才录取标准,而这一标准公开、透明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对学识的追求与对职业的发展更多是个人设计,没有动不动就上升到国家资源浪费、人才浪费的“高度”,因为美国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是私立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做的,一是打破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才可能由此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学校才能有更充分的自主权以及更宽松的办学空间)。二是建立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公开、透明的人才录取标准。前者本文不作讨论。而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各高校逐渐拥有招生自主权之后,有充分讨论的必要——我们必须在“摆脱”依据高考卷面分数考核、选拔人才的“旧体系”同时,建立科学的、公平的新的考核、选拔体系。这一点,国内高校做得并不好,有的从以前只看高考成绩“一考定终身”,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高考成绩而只相信学校自己举行的笔试、面试,而笔试、面试也并非透明、公开;有的则从以前表面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实则单纯强调“智力”至上,发展到对“偏才”、“怪才”的极度偏爱。如此种种,也就难免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提出强烈质疑。
诚然,依据教育部规定(教育部规定本身就表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十分有限)——“获奖运动员,包括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的运动员,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获得高校保送生资格——眼下丁俊晖上大学,是完全符合规定的,但是,由于丁俊晖初一即辍学(实际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因此,人们很担心,如此低的“文化门槛”,是否真有利于他本人学习到大学文化、大学知识呢?打消人们担心的,只有是高校公开透明的录取规则,以及对各类人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就如美国大学录取体育特长生,就纳入综合考核体系,甚至比SAT成绩占的权重还高,却不会受到质疑一样。
当然,高等教育的转变,必须在社会环境之中。改变对人才的单一评价,改变人才单一的成才模式,是我国社会必须建立的新的“人才观”——对于超女、对于台球神童的成才之路有更理性的思考。再回到文首提到的争议,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下,丁俊晖上大学事件被讨论,还反应出我国社会单一的成才模式思想,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学历情结”——这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丁俊晖放弃学业的个性成才道路本就广受争议。由于小丁不是体制化运动员,因此,他的体育人生充满个性色彩,就如现在的超女,来源于市场认可。也正是由于如此,小丁不爱读书,爱台球,“用一生赌台球”的成材方式,在我国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倍受质疑和争议。更何况,放弃学业获得成功的小丁,曾发出“读书无用”的“狂言”,并从经济角度论证了有些人读了很多书,最后找不到工作,连自己也养不活,不像自己没读几天书,却在台球桌边赚了名声和金钱。他的这番话,也显然为他被大学录取产生的争议,埋下了“导火线”。人们担心,小丁还会出一些狂言,比如:我不读书,不是照样进了中国的一流学府么?
总之,读书不应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或者工具,但读书应该成为一个人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必然选择,是一个人发展自我的必需。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此看待读书呢?我们又怎能清晰定位今日“大学是什么”呢?当众多的想法、利益交织在一起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问题,越想说清楚,就越不清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