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两所著名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在今年的高考中,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对部分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学校通过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考查方式自主选拔考生,决定录取。与以前实行的5%自主招生不同的是,这些学生将不再受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的限制。一句话:“学校说了算”。
这种招生形式,其实并不新奇,因为早在去年,上海当地就有三所学校——杉达学院、建桥学院、新侨学院——进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这三所学校在统一高考报名前,进行一次自主招生。考生可选报其中一所学校报名参加考试,被学校录取后不能再参加统一高考,没有被录取,则重新报名参加高考。只是由于这三所学校是民办学校,且针对上海本地考生,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今年上海地区,进行此类自主招生的学校扩展到了六所,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们对全国重点大学“自己说了算”的自主招生,显然高度关注。理由有三:
一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本就稀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形成了近年来高考的新型“独木桥”。能多一个机会,进入著名学府,显然,会吊足考生和家长的胃口。
二是全国重点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大家期待着公平、公正和合理的配置。于是,在人们心中,自然会生出学校如何公正、公平执行自主录取原则的疑问,并热切关注录取的进程。
三是近年来的屡次高考改革,最终并没有产生影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效果。少数著名高校自行命题录取考生,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动素质教育,同时为未来的高考改革积累经验呢?
虽然有关专家称此次自主选拔考生改革,具有“质”的飞跃,但在笔者看来,其可能产生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重点高校公平、公正的“自主录取”积累经验,并通过“自主录取”原则,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出些许“积极”的信号,而对于整个高考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可期望过高。
目前推出的自主录取政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部分学校的自主权,但是,学生的自主权却依然受限,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只适用极少数优秀学生,当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在自主招生规则中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时,自主招生显然扮演了进一步加剧教育的竞技色彩的角色——少量的自主招生不是让基础教育减轻应试教育色彩,而是加重了中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你越优秀,规则越有利;二是眼下的自主招生规则设计,即便对于这些优秀学生来说,也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到学校面试显然增加了考试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考中之后不能再有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也难免患得患失。前段时间艺考学生在家长陪同下飞赴各地赶考的情景,犹如今天的大学生大江南北去赶场子参加招聘会投递简历。其中的辛酸惟有他们自知。笔者由此想到,大学的自主招生,会不会让赶考成为中国的另一道风景?不由想起美国大学的招生。笔者的同学,参加了几次TOEFL和GRE考试,选择最好的成绩,汇同大学本科成绩、教师的推荐,就申请到了美国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要是美国大学要他去面试,估计由于这笔钱,他至今不会留学美国。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少数学校自主招生权的增加,有时甚至是新的折磨。家长和学生,其实想拥有的是自身更多的平等的自主选择权,而在近年来所有的改革中,并没有触及这一根本。
众所周知,我国高考近年来的改革,可谓年年有新招:在考试组织上,2004年有11个省市在高考中实施了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2005年则有14个省市参与;在考试内容上,有“3+X”科目设置方案(1999年);在考试时间上,不但有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2000年),还将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2003年);在5%招生自主权上,从22所高校(2003年),扩大到了53所(2006年)。但是,这些“新招”由于学生自主选择权和学校自主录取权的缺失,效果不佳:国家统考分省命题被指责为掩盖地区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并增加考试组织成本;“3+X”方案在每分必争的高考录取中,明显起到加重学生负担的反作用,那个涉及内容众多的“X”使学生不堪重负;春季考试就不用说了,由于参与学校少,大家已经目睹了它的“衰败”;而5%自主招生权,则在一些学校已经衍变为争夺优秀生源的武器,被另一些高校斥为校际不公平。
我国的高考改革,应该在增加所有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所有学校自主录取考生方面,即“多次考试机会,多次录取机会”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考生可以在一年内多次参加不同层次的高考(诸如全国统一高考、重点大学联考、地区高考、本科院校高考、专科院校高考等),并选择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而学校则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参加不同层次高考的成绩、中学的表现、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笔试和面试)成绩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在这种情景下,一位考生可以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将降低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也将改变学生在当前集中录取中每分均“性命悠关”的窘境。而实行这样的政策,受到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充分以及主管部门由此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困扰。少量学校的试点,由此被视为积累经验。
高考改革因为事关千家万户,所以“轻率不得”,但“行百步半九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为此,希望主管部门不要再受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困扰,不要再在5%自主招生权和少数学校几百个名额自主选拔招生这样的招生改革试点中观望,由于自主权利的不彻底,不但影响“试点”的结果,也在观望中,使高考改革难以看到真正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