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喜剧电影到电影的喜剧

(2000-12-28 11:21:38)
分类: 王崴影评

网笑看电影之--从喜剧电影到电影的喜剧(原载卓越,2000年系列作品)

----------------------------------------------------------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以杂耍的面貌出现的,是一件玩艺儿一种消遣,一种逗闷子的工具。所以最早的电影,那些没有色彩和声音的黑白图像上,最重要的一个品类之一就是喜剧片。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弗里兹·朗,大卫·格里菲斯这些为早期电影做出过贡献的大师们,但是他们很难不知道卓别林,不知道那个留着小胡子,穿一条肥大裤子的小流浪汉。是的,这就是喜剧的魅力。喜剧是一种化合能力极强的元素,化合灵魂,化合心智,化合人生。一个没有或只有很少喜剧的国家,它的电影业也绝好不到哪里去,这一点我敢和任何人打赌。

所以经常有人说我们是这样那样的一个电影大国,这种说法就让我迷惑,因为我们的喜剧近年来一直很差劲――不是说以前,以前有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喜剧,是说的最近十几年。喜剧变成了一种胳肢人的酷刑,象爱迪生早期拍摄的一个短片那样:一盒鼻烟引出一个喷嚏。因此我对于电影大国这种说法一直有保留态度,尤其在喜剧方面我们甚至比不上印度。不要对我说什么印度的片子是戏不够歌来凑,一些印度电影,如《真假女婿》《印度先生》里的喜剧噱头可以说很巧妙。有些印度电影的喜剧因素给人一种英式幽默的感觉,大概是从殖民者那里偷来的手艺。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名词叫贺岁片,如果把这个名词限制在华语文化圈内的话,那么贺岁片可以讲就是比较热闹大团圆结局的喜剧片(黑色幽默除外,节日里拒绝深色调)。好莱坞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他们那里的贺岁片指的是圣诞新年档电影,这些影片的构成比较乌七麻黑一些,除了《格林奇》这样的喜剧童话片之外,也有不少恐怖片、鬼怪片,象《无头骑士》这样的。而我们讲的贺岁片主要是指由成龙开创的那样一种在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片,如《奇迹》《金玉满堂》《大富之家》这样最后“生旦当场团圆”的题材,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喜剧。

一般说来,香港的商业电影在整个华人文化圈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就华语电影而言,拍类型片没有一地比得上香港,喜剧电影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搞电影商业化,一开始很多导演就去以香港为师。最初一次拜师的结果是拍了一大堆武打片,从《少林寺》开始,一直拍到让人吐为止。搞得直到九十年代初期,一提香港电影,大家还以为就是打打杀杀的东西。那个时期关锦鹏已经拍出了《胭脂扣》,王家卫正在打造自己的电影王国。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奇怪,明里暗里拜了那么多年的师傅,手艺只学回来一种,还学得象三脚猫一样。

到了1997年这种情况终于有了改变,那一年底冯小刚拿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这部像串起来的糖葫芦一样的小品集锦在当年创造了票房奇迹,被许多人惊呼为黑马。实际上前一年冯小刚在春节前后拿出了《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以春节贺岁为卖点,就已经给人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果然冯小刚“动”了,而且一动就是三年,《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象给孩子起名字一样把“冯氏贺岁片”搞成了自己的专利。不过天底下有钱赚的事情还会没人跟风吗?1998-1999年就有《好汉三条半》《春风得意梅龙镇》跑出来和冯小刚抢市场,但是接了一下手就败下阵来。现在似乎好象冯小刚是无敌的了,然而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都竞争不过市场,到了1999年底,以《没完没了》的票房大幅缩水为标志,给大陆电影市场在这一年的整体低迷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冯小刚是识时务的,他成了名又结了婚,就开始一本正经地拍起中年危机题材来,那一年奥斯卡刚刚把最佳影片奖颁给《美国丽人》,冯小刚这种做法很有点象大师看齐的味道。

不管怎么样吧,冯小刚从贺岁电影的淡出,标志着中国贺岁电影开始进入诸候割据的时代。

到了2000年底这种割据迅速发展到一个高峰,以《防守反击》和《考试一家亲》为代表的“京派”和“海派”之间的对峙开始初见端倪。大乱之后有大治,这一年的贺岁电影仍然烂,仍然四不象,仍然大有胳肢人的嫌疑,然而与此前不同,这些电影也同时给人许多惊喜,让人感觉曙光就在前方。

喜剧电影是一个程式性很强的片种,噱头的设计、节奏的把握、表演的火候,都有自己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这里不是说大师,大师是不能用框框来限定的,这里说的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匠人,照一定的菜谱,就可以大致做出一顿节日酒席那种。问题是我们的喜剧片导演好象一直找不到这本菜谱。这件事情也怪不得他们,他们太急于做大师了,当然对于一切程式都嗤之以鼻。然而嗤之以鼻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喜剧片让人看着想睡觉或者想哭。于是冯小刚出现了,王朔的迅速走红给了他启发,大量的方言俚语俏皮话成为冯氏喜剧的商标,观众笑声不断的同时也公认了他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对于电影是一种悲哀,通过对话,通过台词来给影片拔份,这对于本质上是一种影像艺术的电影来说不啻于一剂鸦片或者类固醇。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冯小刚的电影完全可以录制成原声对白发行,或者做为广播剧播出,效果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你把成龙或者周星驰的贺岁电影改编成广播剧试试?

因此之所以说2000年的贺岁喜剧给人以惊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我感觉:中国有一批电影人,他们开始找到喜剧的一些一般性规律,找到一种喜剧的风格和节奏,而且自觉地在影片中运用它们了。比方说,喜剧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假定性和夸张性。以前我们的喜剧一直关注后者重于前者,以为夸张就是喜剧,出洋相就是幽默,最后就把喜剧片变成了一种弱智比赛。而今年的一些贺岁片开始注意营造假定性的氛围,在间离感中制造出滑稽来。当然很多地方用得仍然非常拙劣,然而我已经学会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了――让他们按现在的道路走下去吧,技术性的东西没有办法,只能慢慢练习。如果说有什么不满的话,那就是我们的电影人还堕落得不够,许多导演的心中还在做那个大师的梦。然而想做大师的人最好不要去拍喜剧,喜剧片受欢迎然而不受推崇,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才出了几个喜剧大师,最高的艺术桂冠是留给悲剧的,人类瞧不起让他们开心的人,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

好啦,现在我们可以用很自信的心情来期待新世纪的喜剧,新世纪的贺岁片了。21世纪是一个没有大师的世纪,大师心态是喜剧的天敌。在大师或准大师们停止脚步的地方,喜剧就出现了。这是喜剧电影,也是电影的喜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