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土《株洲日报》、广播电台等媒体采访
张雄文
一直对本土的媒体有种偏见。印象中,本土的报纸、电视似乎都是“有偿新闻”的身体力行者。除市委、市府要员工作行踪的新闻外,其它大多十分可疑。
虽是湖南第二大城市,大家却传着一个媒体潜规则:某单位有新闻线索时,若无打点,新闻价值再高,也不会被采用。一旦见诸媒体的新闻,多是300元以上的红包高价换来的。单位如此,个人自然更加不免。
去年《无冕元帅》一书出版后,从国家到省,有不少媒体热情报道,但本土却毫无动静,新华书店竟也一直不见这本书。自己研究粟裕多年,本是茶余饭后的爱好,并不以名利为累,书也并非自费出版,销售之类不用作者操心,因此也不以为意。
7月上旬,《湖南工人报》采访见报后,本土的媒体忽然令我惊讶地热情起来,先是《株洲日报》主动“礼贤下士”,登门到家采访;不几天,电视台又约采访日期;今天则又在广播电台的交通频道录音室里呆了半天,录制节目。
能在公众面前“露脸”,似乎不是件坏事,但这类活动一多,的确有些打乱了平静的生活。至少,假期每日上午一直坚持的写作就不得不终止,好几天思路就接不上来。
不过,这些天也算有收获,便是改变了过去对本土媒体的偏执印象。或许他们中间不乏“有偿新闻”的“无冕之王”,但毕竟不是全部,至少一介书生如我的亲身经历,尚不曾遇见。
今日还有个收获,便是见到了平日广播里听惯的主持人的“庐山真面目”。访谈我的女主持人有个男性化名字,叫凌斌,20岁左右,声音煞是甜美,在“鸟语”丛林的本土,算是鹤立鸡群了。她也很善于引导嘉宾“侃”,不知不觉就让我消除了些许紧张,最后侃侃而谈“演说”了个把小时。
她的效率也高,上午录制,下午四点就如期播出。节目编辑了访谈的部分内容,但加上插播的广告,还是播放了近一小时,算是我参与的时间最长的节目了。
《株洲日报》文章:
我市作者业余著书引发“粟裕热”
本报讯(刘珠昱 尹菊花)
我市作者张雄文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素材,著成34万字的专著《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在社会上引发“粟裕热”,新浪读书频道选载点击已超过1200万。张雄文昨日称,将把粟裕将军的传奇人生写成三部曲,第二本《名将粟裕珍闻录》也已送往总政治部审查。
张雄文工作多年,从小对各类军事题材的影片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和粟裕将军之间的渊源来源于小时候读的一本《哀兵北渡》。”张雄文说,书中描写的粟裕将军在黄桥战役中表现卓越,使自己非常佩服。几年后,当接触到部分华东野战军战史的书后,便开始了对粟裕的研究。
经过10余年研究,去年4月,他写出《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仅半个月就加印,三个月就再版;全国各大网站与报刊相继选载后,再次引发“粟裕热”,其中新浪读书频道选载留言就达2.3万余条,点击率多次登于各类书榜之首。粟裕的夫人楚青老人看完此书回信说:“寄赠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已收到并认真拜读了!我将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枕边,常在睡眠前阅读,倍感内容充实而真实!将永作留存了!”
张雄文说,如今,他正在酝酿有关粟裕将军的第三部书写作,标题暂拟为《粟裕和他麾下的虎将》。(株洲日报,7月24日第二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