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韧敏:我从近处看李讷

(2009-01-17 20:21:16)
分类: 煮酒论史:真实粟裕

                             吕韧敏:我从近处看李讷

 

    按:去年6月拜访粟裕的老部下吕韧敏老人后,就一直不曾联系过他了。尽管有他的联系方式,自己却一直疏懒,的确不应该。他算是一个能写的人,接触过的高层人物也多,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得以保存下来了。

    我是从他写的是“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遭忌”?——粟裕因功获罪初探认识他的,以为他只写粟裕的文章,不想近来留心,发现他的文章内容范围很广,发表的报刊层次也高。

    那年到他家,得悉他身体并不好。吕老能如此笔耕不辍,实在令后人钦佩。

 

    因为工作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我与李敏同志有过一点交往。她迈步轻轻的,说话也是轻轻的。她很喜欢看电影看戏,很有自己的见解,很熟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经她再三建议,才使病中的我最后下决心去了十分迷人的太湖疗养院,才使我的病情迅即得以好转,不久就返京接受了更为紧张而繁重的任务。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在远处见过一次李讷同志。她一身戎装,独自一人站在那里,似在考虑什么问题。她被当时那种上下一样粗、一样厚的制式棉大衣裹着,脚下一双干干净净的白底黑布鞋,头上军帽下眼镜后边明亮有神的大眼睛,透着善良、自信的目光……

 

                     “整个一位老大妈!”

 

  200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干休所组织集体疗养,5月2日派车去天津,每户两个名额。登车前,并不知道李讷同乘这辆车,同属这一批,来津还同在一个餐厅吃饭、同住在一座楼里。直到听说众人议论她是:“整个一位老大妈!”我才恍然如醒,引起注意:人们心目中的“金枝玉叶”,就在我们中间。

 

  李讷告诉我,她62岁。1940年降生在陕北延安窑洞里的她,是我们此行女士中最年轻的。此行女士(也有男士)中,颇有“领导衣帽新潮流”者,衣帽色调雅致、款式新颖,且一天换一款,甚至一天换数款;而像李讷这样衣着“一款到底”搞“一贯制”,别说女士中少见,男士中也是少见的。她因健康状况不佳,车上和车下成天就戴着帽子,像回族帽又不是回族帽;颜色灰不灰,蓝不蓝。我仔细观察后得知,是那种浅蓝底色印有深蓝竹子图案的窗帘布,年长日久晒褪了色。我有一次盯住李讷,手指她的帽子问她:“你就不能选一顶漂亮一点的帽子戴吗?”她笑了笑,看了看我,答非所问:“我不喜欢戴有沿的帽子!”

 

  还有一次我问她:“记得那时候见你,你穿着布鞋,个头儿还是挺高的嘛!现在怎么反而像是变矮了呢?”她平静地告诉我:“那时候多瘦啊!现在多胖啊!”她说得对。时隔30多年了,人们大都“发福”了!不过,我发现她的衣裤未免太过于宽松肥大了,皱皱巴巴,不曾熨过。

 

                   “不是主席的专利!”

 

  私下被称为“老大妈”的李讷,人很随和,很愿意跟大家在一起,待人友善而和气。有一天晚饭后,没有安排外出活动。陆陆续续离开餐厅的人们,三三两两漫步聚到了院内花坛前,他一言你一语“神侃”起来。曾多年任动员部长的老冯,虽年过古稀个头儿挺矮,却由于“专业”功底好,颇善于“动员”,而嗓门挺大,高谈阔论“毛主席的红烧肉”这般这般、如此如此。李讷闻此,接着话茬儿说道:

 

  “中国人都爱吃红绕肉,主席是中国人,当然也就爱吃红烧肉,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只因为主席也爱吃红烧肉,就把红烧肉说成是他的‘专利’。我们都知道,在主席之前,中国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红烧肉;我们也知道,在主席之前,爱吃红烧肉的中国人就很多很多。为什么一到了主席这里,因为主席爱吃,就成了主席的‘专利’?这未免有点莫名其妙吧?实事求是地说,红烧肉不是主席的‘专利’!”

 

  对于上述这番议论,人们未置可否。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得而知!老冯不再吭声,也就转了话题。

 

                  “好细心的邓妈妈!”

 

  5月4日,我们就去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这是来此疗养首先安排的一项活动。正值青年节,前往瞻仰的人群如同潮涌,一路车水马龙挺拥挤,我们的汽车行同蜗牛,非常缓慢。

 

  途中,人们得知李讷来了更是“潮涌”。

 

  在一处展品前,李讷突然站住不动了!大家追随李讷伏首注视的展品,竟是一幅铅笔儿童画——李讷幼时自己画自己的杰作!画的是四五岁小女孩——齐眉短发,画得特别齐,就像一剪子剪的;两只眼睛,画得特别大,水灵灵的会说话;一张笑脸,特别灿烂可爱。人们纷纷问作者:此画何时所作?作于何地?连自己是此画作者都不记得了的李讷,咋会记得何时何地所画?她只是清晰地记得,确如此画题款所写,是她特为邓妈妈所画,她还清楚地记得,幼时在延安“常会去邓妈妈家住上一些日子”……

 

  据馆方介绍,此画是邓颖超同志生前特地交给中央文献档案部门“妥为存放”。邓大姐在延安时把此画放在窑洞案头,撤出延安后带在自己身边,进了北京城珍藏在保险柜里,清理重要文件时才一并取出交公。

 

  李讷意外地见了自己幼时画自己赠邓妈妈的这幅画,先是惊奇,后是惊喜!听着讲解员介绍时如歌的话语,她的思绪飞越了半个世纪,回到了呱呱坠地时的延安窑洞,回到了在邓妈妈身边无忧无虑的童稚时期,眼里溢出晶莹的泪花,口中念叨着“好细心的邓妈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