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大广:论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01-21 00:22:42)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美育与艺术教育

王大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大广:论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论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王大广
[摘  要]教育家精神富有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内在连贯、逻辑贯通的有机整体。要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汲取改革攻坚的力量、汲取价值引领的力量、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引领和鼓舞广大教师自我提升、自我精进、自我完善,推动教育变革转型、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立德树人;教师队伍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群体的关心厚爱。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家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经历了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非凡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与教育家精神的萌芽。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古代曾经产生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一大批灿若星辰的教育家,创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但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家精神,是在近代救亡图存、追求国家民族独立的历史洪流中诞生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逐渐定型发展的。“五四运动”以后,无数先进知识分子胸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为寻找改造旧社会的道路进行艰难探索,教育救国的思潮也随之兴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把创办红色教育、培养革命人才作为实现革命胜利的基础性工程。这一时期,面临民族危亡,形成了教育救国思潮,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教育工作者饱含着救国救民的教育情怀,意图通过教育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我国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给教育家精神埋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种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报国理想与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真正得到了有效保障。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师队伍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广大教师肩负着建设新中国、培养新社会建设者的教育使命,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情怀,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背景下,胸怀“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甘于奉献,不计得失,为新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献身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教育家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家精神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其间,党和政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编制制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和各类专项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的不断浓厚,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广大教师立足三尺讲台,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施展才华,为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在为科教兴国战略贡献自身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强国目标与教育家精神的升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极大地激励着广大教师立教从业,一大批优秀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追求中奉献自身、燃烧自我。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足本职、立德树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进一步升华了教育家精神。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教师职业地位崇高、职责神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六个方面的凝练总结,集中展现了广大教师群体身上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些内容在内在要求上相互衔接、逻辑严密,折射着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为学为师的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唐朝韩愈的《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道”是道理、道义的意思,其中也有信念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含义。作为“传道者”,教师首先要“信道”“守道”。广大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也是由我们的教育性质和教师的教育使命决定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广大教师只有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忠诚,自身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才能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造就大批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合格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为学为师人格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育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真善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老师在学生眼里是各方面模范,学生学习教师,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品德;不仅是听其言,而且观其行;不仅是言传,而且是身教。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坚守精神家园、涵养高尚情操,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播撒崇高的种子、责任的种子,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守护者和自觉践行者。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为学为师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启智润心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启迪他们的智慧,以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方式,滋养和爱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长成为具有丰富学识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和志趣,要有知人之明,还要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施以不同的教育,善用育人之道。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是教师基于教育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大爱的体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根植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又面向教育强国的未来需求,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对基本教育方法的遵循和教育价值理念的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为学为师追求卓越的集中体现。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立身当以立学为先,要勤学以新、与时俱进,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以笃行善思的态度,积累扎实学识,站稳讲台,开阔视野,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求是创新是教师勇于探索的精神态度,求是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对教师从教品格和育人态度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始终心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的精神,通过扎实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不懈创新的标杆,为自己充实为人师者、躬耕教坛的“知识资本”。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为学为师育人情怀的集中体现。师者仁心,仁爱为本,这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在,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甘于奉献是指教师要有大公无私、不计得失的赤诚和投入,用实际行动诠释高尚师德,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乐教爱生与甘于奉献相辅相成。热爱是能够付出和奉献的前提,奉献是内心热爱的行动践履。唯有热爱才能甘于付出、乐于奉献;唯有奉献,方能诠释热爱、抵达热爱、释放热爱。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广大教师的仁爱精神,是教师们至高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精神品格的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备的育人情怀和师德要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为学为师文化胸襟的集中体现。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宣传者和发扬者,应该把对“弘道”“以文化人”的追求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始终。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一流的教师要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坚守对自身文明的自信,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大情怀,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秉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局和胸怀,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筑牢文化自信,坚持兼收并蓄。
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教育家精神是我国教育实践的独特升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为人师者”的本质要求,既是引领和支撑广大教师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巨大精神动力,同时也为推动教育变革转型、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坚持道路自信中走好教育强国新征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把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爱党爱国、报效社会的执着信念,转化为对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自信和投身教育强国事业的热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旗帜鲜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高校工作,心怀“国之大者”,狠抓立德树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注重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阵地、科研阵地、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牢牢掌握校园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改革攻坚的力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走好教育强国新征程。不畏艰难,敢于革新,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精神因子,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要把教育家精神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行动中,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科设定、招生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查找不足,做到人民群众期待什么,就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破解什么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既“得其大”又“兼其小”,以时间表和路线图来筹划改革、促进落实;坚持效果导向,认真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纠正各种短视化、功利化做法,厚植教育家辈出的土壤,以正确的导向推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坚定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强国征程中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彰显。
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价值引领的力量,在涵养大国良师中走好教育强国新征程。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广大教师首先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发挥榜样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以做新时代“大先生”的崇高追求,凝心铸魂、传播真理;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追求卓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师德高尚的好老师,在言传身教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落实各级教师培优工作计划,通过帮教评教、培训交流、典型示范,在实践中强化过硬的业务能力,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要持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尊崇感、价值获得感。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也是涵养大国良师的新征程,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在立己达人的过程中,为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在提升教育质量中走好教育强国新征程。作为教育的施授者,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品格、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水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不断探索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深入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减负增效、学生成长引领等问题的关切,深入研究不同阶段学生身上的新特点新变化,使教育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积极稳妥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教育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教育,对教育科研各个环节进行“再造”,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广大教师要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本文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BJSZ2021ZL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大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载2023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编辑:郭乙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