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第一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2020-05-04 15:08:56)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育科研 |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况,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精心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了解本篇小说的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小说的兴趣和能力。
4.懂得“谋攻”在古代战役中具体运用的情况和“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本课文为自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大体把握它的发展线索。
2.按故事情节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时思考、讨论,将读、议、讲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三国演义》一书,“蒋干中计”前后四回的情节,讨论本文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及结局,编写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介绍《三国演义》及与课文有关的背景: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南北朝以来的民间故事、戏曲平话材料及史书《三国志》的内容写成的,这部书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及进步的政治理想。它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历史为题材,在广阔的画面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表现了这一百年间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繁、人民的痛苦生活与统一祖国的愿望。
2、关于赤壁之战:
课文选自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曹操已统一黄河流域,现在又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消灭刘表、刘备与孙权,统一中国。刘表就在这时病死,他的幼子刘琮投降,将荆州交给了曹操。曹操的部队加上荆州的降军共八十多万人,一直开到长江边上。面对强敌,孙权与刘备决定联合抗曹。虽然如此,双方的兵力还是很悬殊的。东吴年轻的将领周瑜坚决主张抗曹,被任命为都督。他指出曹操此时想渡江,犯了兵家大忌,其中主要是“北军不习水战,”只要我方认真指挥,发挥水上优势,曹军必败。曹操此时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同时他还对荆州降将心怀疑忌,虽然封蔡瑁、张允为水军大都督、副都督,却又深藏杀机,曾对心腹说:“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权用此二人;待事成之后,别有理会。”
课文写的就是周瑜利用曹操的幕宾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设计离间曹操和蔡瑁、张允二将的关系,借曹操之手杀了他们,从面使曹操想变水上劣势为优势的可能性破灭,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阅读讨论及提示:
1、讨论课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第1—3节为情节开端部分,写周瑜毁书斩使;初战告捷;暗窥水寨,决定“设计先除”蔡 、张二将。
第4—6节为情节的发展部分,写周瑜利用说客,定计离间曹操与蔡、张二将的关系;先发制人,制止蒋干的说降活动,群英大会,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第7—8节为情节的高潮部分,写周瑜装醉泄密,蒋干中计。
第9—10节为结局和尾声,写曹操中计,斩杀蔡、张二将;周瑜闻讯大喜,反间计成功。
2、讨论第一部分。
1.周瑜毁书斩使,并立即向曹军发起攻势,说明什么?明确:
(1)对曹操的傲慢态度表示抗议。(2)确认自己方面在水上占有绝对优势。(3)不怕敌方兵多将广,表达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决心,鼓舞士气。
2.三江口之战曹军暴露了哪些弱点和矛盾?蔡瑁、张允的军事才能如何?明确:
(1)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2)周瑜指挥有方,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曹操根本不是对手。(3)曹操让“荆州降将为前部”当炮灰;吃了败仗,他不调查研究,不反躬自问,不分析原因,反而把责任统统推到二将头上,“是汝等不用心耳”。蔡、张被无理责骂后,忍气吞声,仍然一片忠心地为曹操操练水军;从水寨的布置、防守的严密,可知两人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3.暗窥曹军水寨时,周瑜为什么“大惊”?明确:
“此深得吾水军之妙也!”——敌方的水上劣势在向优势转化;反之,自己方面的优势也就向劣势转化。这是非常危险的,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问题。
4.为什么说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明确:
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水上态势变化的关键是蔡、张二将的治军才能。因此周瑜说“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全部故事由此发生。
3、讨论第二部分:
1.三江口之战、周瑜窥水寨后,曹操心情如何?明确:
(1)自尊心受挫,显得焦躁而又无可奈何。(2)陷入沉思,想以“计破之。”
2.蒋干自荐的话,说明什么?明确:
(1)迎合曹操心理,想抢头功。(2)是一个书呆子,不懂得政治斗争的复杂性。(3)盲目自大,低估对手。
3.在五、六两节中,周瑜如何设计制止了蒋干的游说活动?明确:
(1)先发制人,一见面就撕下蒋干“儒雅”的伪装,使之“愕然”,不但不敢承认自己是说客,相反必须否认,从而锁住了“三寸不烂之舌”。接着“笑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休速去也?’”反过来“伪装”自己,安蒋之心。(2)大张宴席时,周瑜担心蒋干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游说,一开始就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接着教太史慈监酒,立下军令,使之“惊愕,不敢多言”,进一步锁住“三寸不烂之舌”。(3)饮至半酣,周瑜拉蒋干至营帐外,让他看军威雄壮,粮草充足,以显示实力;接着说自己与孙权不仅有“君臣之交”,而且是连襟,有“骨肉之恩”,“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这是警告蒋干:即使在私人会晤中,你也不能开展说降活动!吓得蒋干“面如土色”。
4.在这两节中,周瑜如何以种种假象引诱间敌进入圈套的?明确:
以假醉之情示之(1)摆庆功宴,“轮换行酒”,“大笑畅饮”,为装醉创造合理气氛与必要条件。(2)步出帐外时,向蒋干说了一句“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得意自矜,溢于言表。在蒋干看来,周瑜说这种不该说的话,显系酒后失言。(3)入帐再饮,“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兴奋得失了常态,舞剑作歌,又是一派狂言。在蒋干眼中,他不是“吾将醉”,而是醉得“发狂”了。
4、讨论第三部分:
1.在第7、8两节中,周瑜如何进一步制造假象,引蒋干深入圈套的?明确:
以假睡之情示之(1)“和衣卧倒,呕吐狼藉。”使蒋干认为他烂醉如泥。(2)在“醉”中不忘同学情谊,糊里糊涂拉蒋干入军机要地,“抵足而眠”,使蒋干深信不疑。(3)“鼻息如雷”。
2.蒋干为什么盗书?又为什么相信信的内容?明确:
(1)他被周瑜封住嘴,无法劝降,“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的大话落空,回去无法向曹操交代,想从其它方面捞点“稻草”回去交差。(2)周瑜“主动”给他提供了盗书的条件:二更天,周瑜烂醉如泥,“桌上放着文书”,甚至还有一盏“尚明”的“残灯”。(3)周瑜再示以伪书,这封信并不长,但合乎情理:二将刚刚归顺,其心未必就服。水寨中确是荆州军在外,青、徐军在内,曹操是“困于寨中”了。信的语气谦卑,符合内奸口气。
3.周瑜如何使蒋干进一步相信此信的?明确:
周瑜是个“精细人”,怕上钩的鱼儿脱钩,所以又采取两个行动:(1)两次说“梦话”、“醉语”,佐证信的内容。(2)四更天,“江北有人到此”,周瑜故意唤蒋干注意“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可下手’”六个字,又作出种种唯恐蒋干听说的样子,使蒋干深信不疑。
4.为什么说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明确:
蒋干盗书是周瑜反间计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场搏斗的胜负决定着赤壁之战的命运,所以紧张、激烈、斗智、搏力,扣人心弦。
5、讨论第四部分。
1.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1)曹操中计,蔡、张二将被杀。(2)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水面上的优势。
2.曹操杀了二将,为什么立即知道自己中了计?又为什么不肯认错?明确:
(1)一见到首级,马上警觉到在最需要训练水军的时候,杀掉他们,给战争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上了周瑜的当。这正说明曹操毕竟是相当机智的。(2)因为:一认错,荆州降军七、八万人就会不战自危。(3)以“怠慢军法”为借口,可以杀一儆百。这是他的狡诈与权谋。
三、归纳情节提纲,板书(见附录)
四、布置作业:仔细阅读课文,注意周瑜、蒋干、曹操的性格特征,考虑本文在思想上、写作上对自己有何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从语言角度对阅读文言小说作必要的指导。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分析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的形象:
说明:由于在情节分析中已较多地涉及到了这三个人物的活动和他们的性格特征,这里的分析可以是归纳性的。要求学生在复习情节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避免面面俱到,与情节分析重复过多。
1、周瑜
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思考、议论,然后自己归纳(其余两个人物的分析也采取这个办法)。
1.为什么说周瑜是本文所写的最重要的人物?明确:
作者对他着墨最多,在整个情节的展开中,周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人物的活动和性格,决定着事件的进程。
2.作者写周瑜,重点写了哪些情节?明确:
按顺序,重点情节为:毁书斩使大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巧设圈套,施反间计。
3.这些情节,着重表现了周瑜性格中哪些特征?明确:
最重要的牲特征是“足智多谋”,这个特征是贯穿在他的全部活动中的。在“巧设圈套”使蒋干中计这个重要情节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此外,他的坚定沉着、勇敢果断乃至风流潇洒、豪放不羁的“儒将”风度在文中也有相当着力、生动的表现。
2、蒋干
1.这个角色很有趣,很有点喜剧性。京剧“蒋干盗书”一折,这个人物是“丑扮”(用丑角演这个人)给人印象是可笑而又有点可怜。为什么呢?你能从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中说明这个问题吗?明确:
这个人物的特征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志大而才疏,气盛而胆怯;自以为足智多谋,操纵着别人的命运,其实是草包一个,被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个人物的喜剧性,之所以给我们可笑又可怜的印象,就是从他完全脱离现实的真实情况对别人和自己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这个矛盾中产生的。
2.支配蒋干一系列活动的“动力”是什么呢?明确:
他想邀功。主动请求当说客,是为了邀功;后来看看无望,只好另做打算。周瑜的“伪书”可以说是投其所好,——使他又得了一次立功的机会。在周瑜是“巧设圈套”,在蒋干是“利令智昏”。
3、曹操
1.在课文里,曹操是个老犯错误的角色,他犯了哪些主要错误?明确:
主要有三个:(1)冒险轻进,损兵折将。(2)缺乏知人之明,错以蒋干当说客。(3)偏听偏信,错杀蔡、张,不仅制造了一起冤案,而且也给自己带来了后患:赤壁之败,与此关系甚大。
2.曹操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主要是两个字:“骄”和“疑”。此外,我们从他明知错杀蔡、张,“却不肯认错”的行为,可以看到这个人物性格中机智、奸诈、权变的一面。
二、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整理:
本文着重写周瑜利用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设计反间,使曹操错杀大将的故事。通过这段故事反映东吴和曹操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英勇和智谋以及他的杰出的指挥才能。
三、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写出它的发生、发展、趋向高潮直至结束的过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在叙述故事中,始终突出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3、写出了人物之间个性的差异。
四、字词的理解:
《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不少词与现代汉语不同,请大家在阅读中注意理解,有不清楚的可相互讨论或提问。
五、小结、作业
附:
板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1.开端(1-3节)
2.发展(4-6节)
3.高潮(7-8节)
4.结局、结尾(9-1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