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第一册《项链》教案
(2020-05-04 15:03:00)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育科研 |
项链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巧妙构思。
一、作者介绍:
二、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学生默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
(师生评议学生的复述情况)
2、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链
3、提问: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三、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以经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拂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的去还项链时,拂来思节竟‘没有打开盒子’,没有‘验明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不是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所以读课文时要认真,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归纳为:激动惊喜地
小说在结尾才说项链是假的,从文章内容看,有三处伏笔。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B、送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C、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
2、给下列字注音。
伧
骇
3、解释下列词语
寒伧
惊惶失措
五、布置作业。
1、把握文章情节内容;
2、小练笔:评价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一、听写字词:
寒伧
二、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
1、提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
明确:虚荣
2、提问:具体表现在文中有哪些地方?
明确: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心理)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的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4、如何看待虚荣心?
5、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还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含蓄。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6、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马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四、课堂练习:学生续写文章结尾。
1、学生讨论交流: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讨论如何续写?
2、总结:文中结尾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完善续写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玛蒂尔德:虚荣、负责、诚实、坚强、追求幸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