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专语文第一册《项链》教案

(2020-05-04 15:03:00)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育科研

项链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巧妙构思。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58日出生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省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在巴黎的银行供职,他的母亲文学修养很深,从而也影响了他。莫泊桑13岁便开始写诗,他一直憧憬着成为一位诗人。1868年,莫泊桑去省会鲁昂上中学,得到巴斯派著名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18697月,莫泊桑通过中学毕业会考,同年10月到巴黎某大学学习法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服役,同年9月返回巴黎。从18739月起,莫泊桑师从当时法国的小说大师,亦是他母亲的老友福楼拜,得到后者的悉心指导,也因此由写诗而转向了小说创作,技艺也日益提高。

   莫泊桑从1880年正式发表作品至1890年因病搁笔的短短10年间,他创作了颇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300余部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本旅行游记和大量文艺性与政治性的杂文评论及一些诗歌和戏剧。

   莫泊桑是以一篇堪称惊世杰作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大师辈出的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坛上声誉鹊起,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法国及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二、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学生默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

(师生评议学生的复述情况)

2、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链 

3、提问: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三、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以经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拂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的去还项链时,拂来思节竟‘没有打开盒子’,没有‘验明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不是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所以读课文时要认真,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是        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有“                     ”的美称。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归纳为:激动惊喜地         ,惊慌之中          ,东凑西借地         ,意外得知         

小说在结尾才说项链是假的,从文章内容看,有三处伏笔。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B、送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C、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                      

2、给下列字注音。

                          惆怅   

   

3、解释下列词语

寒伧      惆怅     陶醉     自惭形秽   怨天尤人    面面相觑

惊惶失措     变幻无常

五、布置作业。

1、把握文章情节内容;

2、小练笔:评价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人物形象。

一、听写字词:

寒伧  油腻  租赁   誊写     丰韵     艳羡   自惭形秽

二、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

1、提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

明确:虚荣

2、提问:具体表现在文中有哪些地方?

明确: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心理)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的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4、如何看待虚荣心?

   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

5、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还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含蓄。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6、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马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虚荣的马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马蒂尔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丰满 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且不探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纵使大奸大恶之人,都会有人性中善的一面。以前样板戏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实际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丝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丝缺点。其实,有一话早就说明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结到一点:我们在写作中,不要把人物描写片化,否则会削弱作品的说服力,甚至对文章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四、课堂练习:学生续写文章结尾。

1、学生讨论交流: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讨论如何续写?

2、总结:文中结尾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完善续写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项链

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表现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理)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玛蒂尔德:虚荣、负责、诚实、坚强、追求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