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专语文第一册《过秦论》教案

(2020-05-04 14:54:28)
标签:

教学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多义词,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3、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多义词,疏通文意。

2、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的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背景,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势。

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一)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轻时就有才名,经人举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术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贾宜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忧忧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三、解题:

《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四、介绍写作背景:

汉初,政策法令多袭秦制。鉴于秦朝的迅速覆灭,怎样改制以巩固汉朝的统治,就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重要议题。加之西汉初期,由于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弊,人口减少,所以贾谊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说:“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他借此来宣传他的治乱之道。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他的这种政治主张而写的。

五、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1、学生听录音一遍。

2、重点生字:

腴(yú)  轸(zhn  镞(zú)  笞(ch  恬(tián

藩(fn  瓮(wèng   牖(yu

3、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á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4、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整体感知。

朗读时注意文章的议论风发,气势磅礴,挥洒自如,雄辩有力,感染力很强的特点。

、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疏通一、二两段,理解文章内容。

一、复习旧课。

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本文中心论点。

1、找出并理解本文中心论点。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二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2、选一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四、讲析一、二段的重点字词

1、实词解释:

据:占据。        固:险要地方。    窥:伺机夺取。   佐:辅佐。

务:从事、致力。  既没:已死。      因:沿袭。       延及:等到。

之属:这一类人。

古今意义:

当是时也 :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取西河之外 :河,黄河。今指一般江流。

2、使动用法:

斗:使动用法,使……斗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离:使动用法,使……离。

漂:使动用法,使……漂浮

3、名词作状语

席、包、囊:都做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多义字:

爱:

不爱珍器重宝富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一:

相与为一(数词用为名词,一体)       用心一也(专心)

一心一意(全、满)

为:

为之谋(替)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为虎作伥(帮助)      事在人为(做)

亡:

秦无亡遗镞之费(没有)       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

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趁着),因河为池(凭借,依据)

而:

表并列: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表修饰:逡巡而不敢进

5、通假字:

“从”通“纵”     “衡”通“横”

五、分析课文

1、秦国拥有的地利条件以及人和条件?

明确:据、拥        君臣固守

2、内外实行了什么政策?

明确:内:立、务、修         外:连衡 

3、第二段中提到了哪六世,秦国采用什么策略?

明确:秦孝公、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连横、开关延敌。

4、合纵缔交的结果如何?

明确: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五、学生翻译一、二段。

六、课后作业:

1、熟读并熟练翻译第一、二段。

2、预习第三、四段。

板书设计:

            地利---据、拥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条件  人和---君臣固守              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始强        内政---务、修        渐强          秦国---九国不进

      政策  外交---外、斗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三、四两段,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

一、复习旧课:

重点字词,多义词,文章的内容

二、学生朗读34段并注意读音。

1、选一男生朗读第三段。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2、选一女生朗读第四段。

朗读指导:“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三、讲析3-4段重点词句。

1、实词解释:

及至:等到。     御:驾御、统治。        而:表修饰。

弱:削弱。       陈:拿。                乃:于是。

既没:死亡。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转:回过头来。         斩:砍伐。

2、使动用法:

亡:使动用法,使……亡,灭亡。

却:使动,使……退却。

3、词性活用:

履:名词用为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判断句、瓮、绳: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云集响应(云、响: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将:名作动,率领。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作动,称王称帝)。

4、多义字: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因遗策(策略、计策)。

道:于是废先亡之道(学说);行军用兵之道(方法)。

兵:收天下之兵(兵器);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行军用兵之道(军队)。

金:铸以为金人十二(铜);金城千里(牢固);闻金声而上(锣)。

以为: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以为:把……做成)。

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6、通假字:“倔”通“崛”    “景”通“影”

四、分析课文内容

1、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怎么统治全国的?

明确:振、御

2、在秦的统治之下,各民族对秦有什么表现?

明确:百越俯首   北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3、秦统一全国以后实行了什么内政?

明确:废道焚书  隳城杀杰

4、陈涉具有的条件?

明确:出身:贫苦农民;才能:不及中人;人力:疲弊数百;物力:斩木为兵

5、陈涉起义的结果?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五、学生翻译第三、四段。

六、总结课堂

巩固课堂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

七、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第一题

八、课外作业

1、背诵第3段,预习第5

2、完成书后练习四、五。

 

板书设计:

               百越俯首               余威:震于殊俗

外交:振、御                           出身:贫苦农民 

               北却匈奴         陈涉:才能:不及中人

强盛                             灭亡        人力:疲弊数百

               废道焚书                物力:斩木为兵

  内政:执、鞭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隳城杀杰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第五段字词,分析秦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一、复习旧课。

上节课所学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的词语解释。

二、学生朗读第五段并且正音。

1、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2、正音:矜、铦、铩、度

三、讲析第5节重点词句。

1、多义字:

及:

非及向时之势也(赶得上,及得上,动词)。

及至始皇(到,介词)。

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大(量长短,动词)。

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势:致万乘之势(势力、权势)           仁义不势(形势)

2、词性活用: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朝:使动,使……拜)。

作难:起事                        七庙:天子的宗庙。

四、分析课文内容

1、六国与秦的比较?明确:(见板书)

2、六国与陈涉的比较?明确:(见板书)

五、学生翻译第五段,并思考秦灭亡的原因?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七、本文运用那些写作方法?

1、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开始强大,次写渐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沛,有如江河一泻千里。第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第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文句导出全文结论。

2、对比论证:第1---3段与4段对比;第2段内比;第5段内比。

3、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八、学生总结本文内容及中心论点。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

2、背诵第345段。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板书设计:

国力:非弱

      地利:自若      

亡因         地位:非尊                            今:七庙隳

       武器:非铣                    秦国

陈涉   实力:非抗     不可同年而语           昔:序八州

战术:非及

 

                      固基业(1                    

 叙史实         充国力(2                                 之异

                           统天下(3                            

                           义军起(4              

        析原因     仁义不施(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