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地商学院MBA教育亟待转型

(2006-02-14 22:43:47)
分类: 商场苦难

文/东方愚

  英国《金融时报》前不久发布的2006年全球MBA百强排名榜中,沃顿第一,哈佛第二。中国有两所商学院入选,分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排第21位)和香港科技大学(排第47位 )。这也是中国仅有的参加《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的两所商学院。

  看来内地众商学院不乏自知之明,压根儿就不去参与角逐。这也难怪,瞅瞅评选的指标──加权薪资、薪资增长等,这些足以让中国内地商学院望而生畏。但是,当人家锣鼓阵阵敲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反思一下:与沃顿和哈佛相比,内地MBA教育的缺陷究竟在哪里?

内地商学院MBA教育亟待转型

  谈到中国的MBA,自然令人想起“高学费”一词。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费与“学成”后的收益成正比,国外商学院MBA收费同样数目不菲。但是,我们的MBA教育总会闹出来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来。比如说前年,当某大学EMBA27万元的“天价学费”引发各界争议时,其副院长声称“通过提高价格来提升质量”。

  这一说法是真心告白还是掩耳盗铃,我们不再去追究。抑或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武常歧教授所言,大伙儿将MBA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费问题上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向MBA其它方面时,遗憾却有增无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对国外教材与案例“复制粘贴”式的机械性重复,和适合本土的工具性知识供应之严重不足造成了学员们“毕业即缺氧”的尴尬。

  前几天看央视经济频道的“2005年度最佳雇主”节目,阿里巴巴榜上有名。在访谈过程中,其CEO马云说了一句惊动四座的话——我发现许多人学MBA回来后全变傻了。一句“变傻”痛痛地击中了我国MBA教育的软肋,那便是“学用分离”。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将MBA诠释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凭”看待。多数学员看重的是不可多得的同学资源以及镀金后头上永不褪色的光环,而非真正的知识拓展与管理创新。在这种形势下,“教学分离”又愈演愈烈。

  抛开MBA内涵与精神实质已凌乱不堪不说,单从每年MBA校方依据“市场供求”热衷于招生热、穿梭于收费场时,众学员们也是乐此不疲、配合有加来看,我们的MBA仿佛是“双赢”的。然而如果从MBA教育的宏观宗旨来看,则是一场“负和博弈”——企业界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危机潜滋暗长,而应付策略乏力,于是“MBA学成者”相形见绌,这无疑又将降低人们对MBA的尊崇。

  然而痛斥总不是办法,我们的MBA教育仍然得继续。在笔者看来,一个短平快的救援良方是,通力与国外的商学院合作。如今恰逢欧美商学院在寻找全球化的通路,这对中国商学院来说,不失为一种机缘。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与商业风格的不同,所谓的通力合作,并非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对比式的营养汲取与品格重塑。

  或许若干年后,内地将出现第二、第二十个中欧商学院,全球MBA排行榜上有更多中国商学院的身影。这取决于中国本土MBA教育“学费核心论”的遁形,取决于“富人俱乐部”之世人印象的改观,取决于花拳绣腿式教学理念的消逝,取决于培养体制的大换血。否则,形式主义的走秀必将为中国企业界带来灾难。

    东方愚私人博客:http://www.MrZhang.com/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