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痛处 |
文/东方愚
这年头,没有谁不在乎薪金多少与住房冷暖,近日两条相关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则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单位今后不仅要代扣职工的工资个人所得税,还要将津贴、补贴和奖金等收入与职工工资进行合并计算代扣缴个人所得税(2月11日,上海证券报);一则是建设部日前发出通知,将通过落实实名制购房等制度来遏制2006度的炒房问题(2月12日,北京晨报)。
笔者瞅着这两则经济“新闻”,老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查,才知道财政部、建设部的通知不过是 “老政令”的重申而已。今年元旦新个税法开始实施,其中征税范围已明确规定为“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除国家规定的减免税项目外)”;早在去年五月,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七部委曾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中,就已决定实行实名购房制(2005年5月12日,上海证券报)。
大凡先前出台而过后又重申的政令,要么是不符民意,要么是执行不力或监管不严。当初实名购房制度与个税征税范围公布时,民众都表示支持与拥护,实属民意向指、民心所向,看来原因只能是后一种了。那么,执法不力的深层原因又在哪里呢?
仔细揣摩可以发现,两则政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一旦真正开始实施,对于高收入人群或话语权重较大的那部分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诸如一些常通过“低工资、高津贴与分红”等方式来避税的群体,和通过转售预售房来投机的小部分人或房产商们,对类似政令是比较反感的。那么几个月过去了,原来的雷声并没变成雨点,政令的实施效果大打了折扣,其背后是否受到了市场势力的阻挠,自然不置可否。
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势力的存在;所谓“市场势力”,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能控制市场的力量。国家出台津贴扣税与实名购房的政令,意图在于推动一个公开竞争市场的建构,但是最终收效甚微。毫无疑问,被两则政令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强势话语权者,都充当了阻挠者,而他们行为的背后,更存在着权力寻租等腐败元素。
抑或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政策执行者与强势市场主体者之间的“连理关系”使得政策夭折与失娄带有了带种宿命色彩或说是必然性,但是我们本可以通过政策执行信息公示制度,来从侧面有效抑制市场势力的生长的,可惜往往优柔寡断、坐失良机。另一方面的警示是,第三方力量或民间协会对经济政策执行的监督与市场制衡作用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了。
市场势力造成了政令执行的“雷声大、雨点小”,更造成了寻租现象的丛生与公共利益的受损。通过多种途径打击市场势力,让富人们不再利用“政令空子”投机,让一些行政人员不再利用特权牟利,这是防止政令“打折”最明快与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一个法治社会最起码的准则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