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苦尽甘来 |
文/东方愚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郭山辉宣誓就职时承诺,在任期的两年内,将完成台商会馆、台商医院的建造,与台商子弟学校配套形成完善的台商生活后勤保障,跟随东莞和大陆快速的经济步伐,加快促进台资企业的升级,实现台商投资从“制造在东莞”发展成为“创造在东莞”。
变“制造”为“创造”,一字差别当中包含着多重蕴意。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东莞近些年来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因为东莞同制造业一直处在产业链拉末端,随着其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的渐渐褪去,一些外商纷纷考虑外迁。如今台资协会会长郭山辉“创造在东莞”的提法,多少又让人感到一丝欣慰。问题是,“创造”的切入点在哪里?
我们可以从美国“营销学之父”菲利浦·科特勒1994年提出的“顾度让渡价值”概念中得到一些启示。所谓顾客让渡价值,意思是顾客获得的总价值与所付出的总共本间的差额。如果让渡价值越高,就越能获得顾客认同。所以必须想方设法给顾客提供更高的收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等,同时竭尽全力帮其降低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
“让渡价值”理念的第一个执行者,应该是政府部门。在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必须时刻树立为当地企业、民众等“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节约成多成本的理念。东莞如今仅地税就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十几种,并且比较冗繁,不够条款化、具体化、透明化,这显然令具有趋利本性的商业企业头疼,如此来看,东莞现在需要一套政府与企业、市民顺畅沟通、互动表达的良性机制。
第二个层面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相“让渡”价值。东莞现在有相比完善与成熟的产业集群体系,这对于降低运行企业运行的成本与费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微利时代”的到来,一些企业与供货商之间出现了对抗,同行业企业间不正当竞争现象也日加频繁。事实上,在产业链底端,合作性竞争关系比对抗性竞争关系更利于各方发展,否则只能落入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
第三个层面是企业向员工、向顾客让渡价值。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激励机制是否健全,企业产品销售是否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差异性需求等,都是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元素。有人说东莞的许多企业几乎是赚钱的机器,没有一点企业文化。这或许有几分夸张,但也隐约击中了东莞的软肋。
东莞现在整体上的商业氛围仍是蒸蒸日上的,但是也不乏忧郁与阴霾。而顾客让渡价值理念犹如一针催化剂,助推其创造性转型。从泛化的角度来看,任何两个实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让渡”价值的可能性。但是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与技术。比如政府让渡价值应平等对待,不能懈怠了民营企业,当然也不能过多地介入企业,埋下“政府公司主义”的种子。
而对于一些专家对东莞本土品牌凤毛麟角的担忧,我认为。一所城市有自己的定位,就像前一阵子业界对我国汽车行业要不要搞自主品牌的争论,东莞肯定需要自己的品牌,但现在的条件还不是太成熟。东莞现在应当做的,就是从多层面的价值再造、成本降低当中提升自己的优势,一方面避免被长三角等城市“夺爱”,另一方面提炼出“新东莞经验”,为将来的品牌时代扎实根基,这或许才是务实式的“创造”,而非应景式的叫嚣。(本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