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痛处 |
文/东方愚
喜出望外——当国家统计局2005年底宣布我国GDP总量应追加2.3万亿,其中93%的构成为服务业时,用这一个词语来形容国人的心境最恰当不过了。但若将对服务业解读的宏观视线拉到微观范畴时,我们依然发现这一领域的专注不够,创新不足。
笔者无意在此列举中国服务业的几宗罪,但却无法抗拒一些事例折射出来的服务业领域的某一种或几中精神——广州、上海等城市向来注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多次通过政策倾斜、生态再造等措施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纵深改革与横向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城市又加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与发展力度。
“生产性服务业”抑或听起来新鲜,但并非什么新东东。所谓生产服务型企业,即提供生产性的服务,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其消费的过程,会产生更多的产品和向社会提供更大的有效服务。君不见,一些地方政府正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掘金,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利润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知本家”而推动着制造业这驾马车滚滚向前,其可贵之处其实不在创造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创造方式的创新,即削减了“扯皮成本”、促进了产业联姻;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姻联出了“大产业观”——通过影响一所城市的空间结构,来推动城市功能的转型,通过影响中心城市对次级城市的经济支配能力,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我们对服务业爱的如此深沉?因为我们的眼泪常含泪水——这或许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中国许多省市对服务业的爱恨交加。其实政府与企业对产业经济的爱,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爱,份量固然重要,但更在于方式的得当。当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竞争的核心聚焦于服务业领域时,衷心希望我国更多的省市从广州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少一分粗放,多一丝专注,少一点浮躁,多一缕创新。(本短评为《南风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