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商场苦难 |
广东本土最大的连锁超市家谊集团、曾号称中国最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中国普尔斯马特企业等一级城市超市倒闭风波刚过,二级城市许多超市又相继“失守”。6月26日,山西太原市单体面积最大的超市田森超市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挂出了“停业重组”的牌子。在记者调查的其他二级城市,因为同一商圈布点过密时常爆发恶性竞争,由此带来的倒闭案层出不穷──哈尔滨先锋路的新一佳超市夭折、沈阳市龙头连锁企业“绿色阳光”关张、济南连锁超市的鼻祖万隆超市倒闭……(7月11日,中国经营报)
将我国连锁超市倒闭的原因归结于“赌徒心态”的祟祟作怪,再恰当不过了。依托银行贷款和供货商货款“无本开店、快速扩张”的投机型发展模式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急功近利的浮躁脾性导商业网点严重的重复建设,突出的恶性竞争问题导致连锁商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而经营管理的不善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异常脆弱。
当然,现在已不再是撰文一一数落我国零售业的弊病的时候了,而到了对症下药、救死扶伤的关口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罪与罚》中指出的一样,“如果再停留在这个社会的现实和意识的界限之内,就绝不可能找到任何出路”。说中国零售企业无路可走显然有些夸张,但是“不能这样活”的意识与决心却绝对不可少。
告别“赌徒心态”,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包括厂家、代理商、消费者等参与者在内的价值链条,将投机取巧与瞒天过海的伎俩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尽全力保证价值链上各主体利益的均衡化,并按照顾客导向的方向形成合力。事实上,许多企业将大量的精力与成本花费在了与供应商和代理商之间的扯皮式的“拉锯战”上,本来应成为“同利联盟”的,却往往成了“反目仇人”,本来应处于价值导向与核心位置的消费者,也往往被漠视。
所以,针对有关人士认为超市倒闭源于商圈布点过密的说法,笔者着实不敢苟同。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密集的布点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不但节省了流通企业的成本与费用,更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问题就在于,我国的零售企业往往将降价促销视为“葵花宝典”,而不太注重顺应消费者收入分层化、需求个性化、零售业态复杂化的趋势,不注重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安排不同的通路与营销策略。雷同的产品与促销策略在赌徒心态的催化下自然导致恶性竞争,关六大吉也就为时不远了。
当然,光靠零售企业的反省与自律远走不出赌徒心态的阴影。相关政府部门在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更是或不可缺。法治化的监管与市场化的运作同样重要,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善于连锁商业的行业法规。当然,政府部门就“有所为有所不为”,靠行政手段急匆匆地催熟“商业航母”和零售业“国家队”的成立,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我国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内部机制比外部推动更重要。
近一年半以来,全国已有15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倒闭,外资零售企业正在进一步地“跑马圈地”,并虎视眈眈地思忖着并购等战略投资方案。我国零售只有尽快告别原有的那种赌徒心态,告别像小说《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不择手段争取个体利益的冲动与非理性,才能不至于成为人家的“盘中餐”,从流通业的国家利益来看,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及流通业等行业协会更应未雨绸缪,从预警机制、良性监管等层面避免一场零售业“吞噬风暴”的到来。(东方愚7月12日于青岛浮山公寓)
本文发表于2005年9月期《中国中小企业》杂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