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5,781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背古诗,也是一种减负

(2022-03-14 15:51:25)
分类: 这个可以发

据说,以一敌百挑战飞花令的小朋友,是诗词大会的回头客。第一次登台时,他5岁,能背580多首古诗。如今能背多少,新闻没交代,但以580多首为鉴,应该不少于千首了吧。就算这孩子生下来就能张口说话,千首除以8岁,等于他每年要背会100多首诗。连节假日都搭上,一个每三天就要背会一首古诗的孩子,他快乐吗?反正换我,早疯了。

自然,中国从来不缺早慧的孩子,但这早慧里,除了刻录机一样的记忆,1000首古诗中,他又背懂了几首?这个新闻也没交代,所以我只能说,他背会了1000首,而不是学会了1000首。而若却是只背不懂,仅因为身边成人的夸奖,或者强迫,于是死记硬背更多的诗,则这从5001000的增长,恐怕也只是脑子里多了500首依然不懂的东西罢了。所以连这早慧,我认为也是假的。

我更怀疑,这样填鸭出来的“腹有诗书”,对孩子思维的开蒙,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会不会是灭顶之灾。那些私塾里的前辈,虽然也一副摇头晃脑的“气自华”模样,但他们的性情,从来没有活泼起来,头脑,也从来没有活跃起来。生命刚刚开启,却已未老先衰了。

平仄、对仗、押韵、章法,是古诗形式上的不二法门,稍有逾矩,便成笑柄。而自古学诗的门径,又只是背,死记硬背地背,摇头晃脑地背,以图在大量背诵的过程中,发生量变到质变,让古诗的形式规范慢慢在脑子里固定下来。然而,形式规范也是把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帮你吟诗作对,却也严重限制了你的思维,背得越多,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也越多越坚固,最终将自己囚禁起来,失去跳跃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也因此,现代新诗的诞生,就是针对古诗的反动,与淘汰八股的白话文,交相辉映,在新文化运动中异军突起,留得青史美名扬。《觉醒年代》里有一场好戏——大钊先生组织一众学生,排演了一部活报剧,把那个留着辫子的“榆木疙瘩”,讽刺到七窍冒烟。而摆脱了古诗规范束缚的青年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以新诗的自由奔放直抒胸臆,拥抱一个新的时代。

搜索网页,诗词大会上“以一敌百”的神童,还不止一个。如果一个神童享受背诗的快乐尚可理解,那么所有的神童呢?以及那些还未变成神童但正被驱役着死记硬背的孩子们呢?我打赌他们是不快乐的。今天,背诗已经变成一种才艺表演,变成了娱乐他人的“节目”,这种作坊式生产出来的娱乐产品,即便以传承文化论,也已经与目标渐行渐远了。

2010年,当时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就曾经提出,“三四岁背古诗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她举证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理解力,也没有长期记忆的能力,大量背古诗不但不会使孩子长大以后文采飞扬,反而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而结合当下的双减政策,刚刚摆脱了学科类课外压力的孩子,却依然承受着几百乃至上千首的古诗之重。某种畸形的望子成龙心态,契合着媒体和的大众的娱乐观,最终把孩子变成了居奇展示的样本。

鲁迅那句话恐怕还不过时——“救救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