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弹琴
(2019-09-04 10:59:4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保安新闻多。
像这条——《55岁保安弹钢琴走红 网友:保安是最卧虎藏龙职业》。看似夸保安,其实小编脑子里有条长长的鄙视链——起码在他看,楼下看门的保安,就在楼上打字的自己下面。
类似的,保安读硕了,保安能背诗,保安考北大了……都是看似夸奖实则歧视。编制这样的新闻,都需要一句潜台词——保安跟钢琴、硕士、诗歌、北大,压根儿挨不上边儿。万一挨上边儿,就是虎和龙,但只要还没挨上,就是虫。
一面是对保安的职业歧视,另一面则是对钢琴、硕士、诗歌和北大们的跪舔。这是所有歧视的共生属性——贬损一个,就一定要仰慕一个,当主子的优越,必须匹配当奴才的酸爽。
职业歧视者另有一个惯常逻辑,就是只认群体标签,忽略个体差异。就像55岁保安弹钢琴,人家曾是文艺兵,还有自己的乐队,但这些个体信息,在小编眼里并不重要,起码远没有保安这个职业标签重要。所以,尽管卿本多才,但只要你是保安,你就得认栽粗俗平庸的保安岗位描述。只有我需要的时候,你才会脱俗而出,奇葩盛开。只是,你身上那个粗俗平庸的红戳儿,不许涂抹,必须烙印一辈子。
这还是媒体,若真扩大到“网友”,则中国的职业歧视,更蔚为大观——媒体歧视尚具有潜台词的性质,毕竟不敢太过造次,而“网友”歧视,则是毫不掩饰,把潜台词当成豪言壮语嚷嚷的。不信,你就搜索所有关于保安的新闻,欣赏一下下面的“网友”评论。
消除歧视,太难了。尤其在中国,歧视尚不被“网友”们当作一个严重的价值问题去接受。街谈巷议,把酒言欢间,歧视随便就能形成话题市场。若按《咬文嚼字》的体例编辑一册关于歧视的内容,我恐怕每本都得有字典那么厚。
所以,消除歧视,或者降低要求,说减少歧视吧,归根结底,还要依赖法制的建设,让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要对他的歧视性言行付出代价。网上侮辱警察,现在已经普遍行拘了,那么,侮辱者教师呢?医生呢?记者呢?保安呢?我认为,所有的侮辱者都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是,中国还没有反歧视法。侮辱警察,是按寻衅滋事论处,走的是治安处罚法那路。侮辱教师、医生、记者、保安……则没有成法可依,简单说,歧视就歧视了,怎么着吧。有人担心,如果有了反歧视法,法院估计就没别的事干了。这当然属于玩笑,但我也想说明,立法的条件,成熟与否,绝不是操作层面的事,而是价值层面的事。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不允许如此多的歧视存在的。
所以,我呼吁,赶紧启动反歧视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