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月了,那些地名整治得怎么样了

(2019-08-16 17:15:53)

整治“大、洋、怪、重”,按民发(2018146号文,今年6月底要完成。但随着6月的一波争议,又以“防止随意扩大范围”,而告偃旗息鼓——至少从舆论上是这样的。

一个由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就这样近乎儿戏地先被围观后被哄散了。详查该文,尚有“9月底前完成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相关公共标志牌及户外广告标牌、地图领域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清理任务”一项。所以,两个月的这码事,实应得到反思和检讨——既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历史的意义。而这码事本身,也大可作为官方决策失败的标志性范本,供决策者详加总结。当然,假如是明着不提暗中继续推进舆论爱谁谁,那算我白说。

说到历史意义,自然要提到文化自信——我相信,这事的初始,也是因文化自信而起,而非单一的技术问题。

关于地名,刚读一个小朋友的论文,恰恰有相关引用——“地名是具有指位性和社会性的个体地域实体的指称,作为指称的一种符号,某些反应地名的词语必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联系“大、洋、怪、重”,以及整治“大、洋、怪、重,可以做如下表述——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大、洋、怪、重”的地名潮流,它同样适用于反应地名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的符号意义。只是,它们看上去没那么值得骄傲罢了。

不值得骄傲的事,依然是历史。而承认这个历史,才是文化自信的第一步。反之,用官方文件发起运动式的涂抹和更改,则属文化不自信的行为。一个本欲表达文化自信的事儿,却以文化不自信的方式强推,当然是要失败的。

“中央”一下怎么了?“王府”一下又怎么了?“维多利亚”一下还能怎么……这些仅仅证明,在历史的此段,国人对权力和洋性的崇拜,的确存在,而且恐怕还要存在一段时间。而基于文化自信的自我检讨,则应是,第一,为什么国人会崇拜权力和洋性?第二,度过这个阶段,到底靠的是什么?历史地看,地名的行止,当与历史的行止同步。全民尚对权力和洋性崇拜着,唯地名上改个干净,这于文化自信,不过南辕北辙而已。

所以,先留着它们吧,既是现实反射,也是历史警示。至于何时改?也交由历史定夺。但起码,不是现在,不是一纸文件。如果这波争议能引出更深入的反思,这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顺便说一句,如何改,也是个问题。北京四城合并时,“东西文武”,偏偏舍去了“崇文、宣武”,只剩下了“东城、西城”,为人诟病至今——当然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告诉后世,地名的“指位性和社会性”,北京曾经忘了一半。而这一半,恰恰就是文化。但我的意见,也不用改,至少不用现在改。因为它可以证明,我们曾经这样没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