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你闹够了吗
(2019-02-18 10:58:24)|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闹分两层意思:
一是观展体验。春节前,我在故宫体验了“紫禁城里过大年”。从东华门外排大队等待进场开始,“闹”就是当日体验的主题词。“雁翅楼”展厅的不见展品只见人,则属“闹”的高潮,形象地印证了“参观人数同比超过70%”的官方描述。此景让人回忆起《清明上河图》特展时,武英殿外长龙盘旋,武英殿内催促连连。所有类似情景,你想象中的观、赏、品……一切跟博物馆相关的体验词汇,都会被“闹”取代。
二是:“闹”首先缘于绝对观众数量。故宫开始限流时,有个词耳熟能详,叫“承受力”。旺季旅游季,故宫的承受力是八万。这是单日承受力的数量描述。那么,故宫有没有年度承受力呢?“紫禁城里过大年”的意思,在这翻译,就是把故宫旺季承受力之外的压力,转移给了淡季。以故宫里的一块地砖举例吧——旺季里每天被8万人次踩踏如果属于承受力饱和,那么再外加上淡季里“同比超过70%”的踩踏量,这块地砖的年度承受力,是不是就已经超过负荷了?也就是说,你旺季里费劲扒拉搞的8万限流,起码对于这块地砖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承受力还有一层意思:即整体与局部的概念。8万人是旺季整体的承受力,那么,是否统计过故宫城墙这个局部的承受力呢?“紫禁城里过大年”主要参观线路就是城墙,当城墙上已呈摩肩接踵之势时,到底对城墙的物理伤害有多大?这笔账算没算过?没算过的话,旺季的每天8万限流,意义又有多大?
我看故宫的意思,是不落空,旺季限流,却始终追求着故宫年度游客总量的突飞猛进。这个逻辑矛盾的背景,是把故宫作为文博机构的属性,尽量忽略掉,而集中心思市场化、公园化、景区化。包括“紫禁城里过大年”,如果雁翅楼里的展览还带有文博属性的话,那么慈宁宫前集纳了150多家老字号吃食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赶集了。皇家怎么过年,这还算噱头,皇家怎么赶集,故宫你这不是“闹”么?
最新的消息说,正月十五,故宫又要搞元宵灯会。据说,免费抢票,官网都瘫了。
过大年时,我已实地见识过了张贴对联对城门墙体的破坏,也见识过了城墙上各种线缆集成对墙砖的破坏。现在“闹”到搞灯会了,这大概第一:打破了文博机构夜间不开放的先河;第二,也挑战了文博机构最忌讳的“火烛”风险,别管是不是LED。而在打量这突破的壮举时,我不知道,故宫人是否还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文博人那样去做一个最简单的考量——为什么博物馆按律不夜间开放?为什么博物馆提起“灯”字都头疼?
新闻描述如下:“因为北京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所以近年来几乎没有元宵灯会会在文保单位内举办。今年,紫禁城将打破“传统”。”这是一个逻辑已达荒诞级别的描述了。
然而还不够——关于故宫举办元宵灯会的消息,新闻还道出:“在17日的2019 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你一故宫的院长,而今都“闹”成了企业家吗?
也不仅是文博界,看来,有必要全社会都须出手,阻止一下这疯狂的故宫了。因为我实在说不准,在老院长退休之前,故宫还会闹出什么样的妖讹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