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2019-02-13 10:33:04)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说是北京房山一男子,大年三十儿爬山坠崖,被困七天,直到初六才获救。
小事也可以上新闻,以下就是两家媒体的报道,看全文太累,好在网站小编帮忙做好了标题:《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是:“男子年三十上山被困初六获救 家属称其有精神问题”;《环球时报》的报道是:“男子大年三十爬山坠崖初六获救 网友:可直接上班”。
两个标题的前半部分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后一半,“家属称有精神问题”,是对新闻发生原因和背景的跟进采访,原则上说属于新闻必备的要素之一。而“网友:可直接上班”,大约可以理解成对新闻所引发反响的补充报道,从技术上讲也说得过去。
而如果放在新闻伦理的要求下衡量,两则报道的趣味,就有了天壤之别。“家属称有精神问题”,是对被困者身世细节的探询;“网友 可直接上班”,则是对网上幸灾乐祸言论的淘宝。前者关切,后者麻木;前者友善,后者缺德;前者有人性,后者没人性。
或说,麻木、缺德、没人性地选取报道角度,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因为网上的评论,的确以麻木、缺德、没人性为主流。那么,践踏新闻伦理之外,我的担忧就更多一层——原来我以为的中国人民的善良,在一件小事面前,居然这么不经意地就粉碎了。
而从网络民意到主流媒体共襄出来的这小小一波流,是否也可以化为一个小问题提给他们——既然你们都拥有了拯救地球的汹汹大爱,那么能否也舀出一勺,分给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坠崖被困七天的爬山者?
没指望你们施以援手,只要你们不落井下石,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