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拆除心理上的隔离墙

(2017-08-31 11:16:09)
分类: 这个可以发

表面看,构于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的隔离墙,是物权纠纷的体现,而其实,却是社会阶层物化的符号。所以,829号新华社发布的北京住建委的叫停通知,只是表象上的一种规范。于阶层歧视的内核,并未触及。

或许,也无法触及。

这就是问题的难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律只能规范诉于形,但不能规范思于心。哪怕是大面儿上都认可的通理,也不能强加于每一个个体。一般认为,这是文明的惯例。

何况,基于财富和士文化的阶层意识,在中国延宕了几千年。阶层弥合的理想,对比阶层割裂的恒久,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城市化的滥觞,某种意义上,是在进行阶层融合——大家都做城里人,大家都是小区业主。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又是将本来无所牵涉的城乡两群,硬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差别,因此更加凸显。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变得直接。

隔离墙,就是敌视的象征——好多人却天真地认为,它可以避免直接的冲突。

如果继续想象,阶层一代之间的隔阂,还会因为隔离墙的存在,继续延续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基因,阶层割裂,很可能扩大为“世仇”。到那时,真正的问题,不是“输在起跑线”与否,而是会否“不共戴天”。

然后就只能听之任之?

任何成熟的社会机制,都不会允许这样的局面愈演愈烈。事实上,价值观念的潮流变换,始终为阶层融合和变迁,提供了诸多渠道。就像财富观念的泛滥,对它的批判自然成立,但也不能否认,它也在为阶层转化提供出口。若全社会只有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指标,对于阶层和睦,并不是好事。

拆除心理上的隔离墙,首先需要的,就是这种多元价值的存在,并且应该多加鼓励。

再有,就是叫停隔离墙这样的举动。

虽然它并未直接触及歧视本身,但尽量规范表象的符号,模糊歧视的物化信息,总还是一个办法。如果嫌拆墙还不恰当,那就再打个比方——隔离墙两边的孩子,同处一室上学好呢?还是分成两所学校好?再极端点的例子——隔离墙两边的人,是出门能同乘一辆公交好呢?还是分乘不同的车子好?这个有点儿眼熟是吧——没错,隔离和歧视,都是通过类似的符号,影响到人的意识中。

所以,才需要把这些符号,彻底清理。

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为阶层差异和阶层歧视背书,但我们总有更多的理由,去正视差异,鄙视歧视。因为我们认可,人生而平等,也是文明的惯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