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秩序,还有善良
(2017-04-18 10:39:00)|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南京列车挤压致死案,家属向铁路方索赔80余万。这样的消息,对于看客来讲,是无关法律的。没有法律上的态度也就罢了,多数发言者,却籍此爆发了又一轮谴责调侃谩骂潮。好象这个消息的唯一作用,就是给他们提供了坏情绪的延续性。
所以回忆一下第一轮谴责调侃谩骂潮是有必要的——当然这个回忆,需要对细节进行仔细体味。
按当时——就是视频疯传的时候,以视频内容的惨痛,原本超过了限制级镜头N倍,属于极度血腥和悲惨。然而却疯传了,我不会把这疯传看作好奇心的变态异化,因为几乎每个观看者,都把自己的观看感受固定在“太惨了”的评价上。但是,“太惨了”并不是观感的终点,他们也并不会因为“太惨了”就终止观看。他们一定要继续观看,因为他们想看到结局。这个结局对他们而言,仅仅通过文字交代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要的是“活生生”的“太惨了”的结局。那么,出于同类相怜的生物属性,这个时候去哪了?
之后,基于生物属性之上的心理体念,又是什么样呢?
当视频背景被定格为死者违规跳下站台时,观看者就连“太惨了”的遮羞布也扯下了。群嘲只是前奏,主旋律是肆无忌惮的谩骂——“活该”已经是最低量级的评价了。置换成他们的逻辑链条,就是:即便死得很惨,但他死得活该。或者,他的行为,理应让他死得很惨。
是不是一个人的小错误小失范,就足以让国人如此暴躁,以至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善良的存在?为什么竟没有一个人,用相反的逻辑链条告诉大家:即便他“死得活该”,但他毕竟死得很惨——我们大家,毕竟都在目睹着一条生命慢慢消失。
与次前后脚的一段视频,是描述一只小狗被车碾压致死,它的同伴,在一旁守侯。我能肯定,感动于此段视频者中,就有上述的“死得活该”逻辑者。那么,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们对于类似的消息,产生了完全相反的观感——仅仅因为一个是人,一个是狗吗?仅仅因为一个是犯了错误的人,一个是无须追问是否犯了错误的狗吗?
八达岭老虎杀人案,让我曾经以为中国人对秩序的尊重,对破坏秩序的敌视,已经被压抑到空前强烈。但南京列车挤压致死案让我明白,中国人对秩序的尊重是假的,因为每个谴责谩骂者都是生活中不尊重秩序的一分子。而他们的所谓对破坏秩序的敌视,只是另一种破坏网络表达秩序的表现。而所谓的网络表达秩序,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特简单的两个字——善良。所以,我愿意非常善良地说,中国人的善良,因为中国人的自私,已经丧失了。
一个人的死固然不足以促动人们反思自己,那么,白百合们的感情曲折,当然只会给大家提供一种别样的消遣。对此,陈羽凡愤怒退出娱乐场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所有消遣他们的观众,永远都不会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顾及隐私,永远都不会想到对孩子的伤害。
初识电脑时,结识了一词,叫“界面友善”。或许,友善,今后只会存在于电脑而不是人脑吧,友善或许终究只会用于商业,而不是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