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叫旅游
(2016-10-10 10:14:09)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在中国,除了少数地方,一般,十一黄金周,被看作旅游旺季的结尾。然后,就是猫冬、数九、守岁,等待下一个旺季的到来。
所以,十一黄金周里的新闻,大概也出不了与旅游相关的话题。像最新的济州岛小黑屋事件,已经擦出了民族恨的火花。但更多的,还是民族里面的——北京的一日游、白洋淀的小黑船;长城刻字、驴友失踪……这样集中的旅游新闻,倒不是记者们技穷之后的“英雄所见略同”,而只是,这几天,准确说,从9月30日起,除了旅游,中国也只有旅游了。好多记者,就是既在采访中,也在旅游中。
几个亿来着——新闻好象有过总结,总之上亿是肯定了——这个游客基数,自然可以让记者兴奋,但于游客自己,却是苦难。10月2日赴友人约,骑车过天安门,见识了真正的“人粥”——通往天安门的便道上,游客的确像粥一样,粘稠着,缓慢地涌动着,表情麻木着。
可以有N种理由驱动人们必须十一扎堆儿旅游——包括取消黄金周的动议本身也算,但理由再多,也还没有到非旅游不可的地步。然而现在的趋势是:不旅游毋宁死。旅游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信仰,象征意味远大于实际意义——这笔消耗是一定要有的,即便是堵死在高速路上打一圈麻将。
然而说好的旅途愉快呢?旅游是不是也需追求质量?有没有人想过不快乐毋宁宅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极少有人去尝试回答。
这就要再说回旅游信仰。当旅游变成信仰时,一定会发生如下的事情:一,旅游的选择,一定是从众的、盲目的;然后,二,旅游结束后,一定会对旅游质量产生抱怨,但绝不会对自己的选择反省自责;最后,三,准备开始下一次同样的旅程。其中,从众和盲目,是伴随着旅游者始终的,它属于条件反射,不需假诸大脑,也不用参考日常里的性价比,甚至没有甜美的预期和想象,而只是,遵从于一个黄金周概念之下的生理习惯——放假了,出门吧。
所以,人们就把出门当成了旅游。
这个误会,与旅游的“初级阶段”论有多大关系呢?是不是,平常连出门都算奢侈呢?如果如此追踪,那么显见,平常生活质量的窘迫,才会导致假期旅游质量的爱谁谁——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就有什么样的旅游质量,或者无质量。但是,谁又可以给出一个“初级阶段”之后的愿景图呢?我小时候,可是参加一回春游,去趟北海,都能高兴一个星期的啊。
所以,又想起那句歌词——“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旅游不是一个物质的概念,而完全、完完全全的,是一个精神的概念。那些试图把旅游当成一种经济行为的人,和那些试图用这个概念忽悠国人、制作和操纵旅游市场的人,你们赶紧去吃屎吧。就像所有那些利用公众的从众盲目心理,把文化上的事儿变成经济上的事儿的骗子一样,你们赶紧去吃屎吧。
把三大节变成消费,把情人节变成消费,把11月11号变成消费,把每个人的生日和死期变成消费,把历史变成消费,把文字和影象变成消费,把娱乐变成消费,把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爱恨变成消费……这是多大的罪行。
那么,还会有人关心旅游这个小儿科吗?恐怕只能是,即便拿旅游当作如上罪行的一个调剂,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也只会是,像“人粥”展示给我的形态那样——粘稠着,缓慢地涌动着,表情麻木着——毫无希望。
这只是一个新近陷落的地方,这只是一个新近陷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