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世界读书日

(2015-04-26 00:25:02)
分类: 这个可以发

世界读书日,我把几本看了半拉的书,隆重地分别读了几页,以示纪念。

其中,就有IPAD上的一本《杜骗新书》。不过,我吃不准,从网络上下载的,又通过一个电子屏幕阅读的,还算不算书——它那样子,可真看不出是一“本”。至于免费,是本该高兴的事儿,但我也狐疑,都白看了,就透着轻贱,跟花钱买书后的先睹为快比,也少了一份“如饥似渴”的旨趣。还有呢——这属于我个人看书的坏毛病——挑版本、究字眼、选装帧什么的,这些癖好,也更只好爱谁谁了。

所以,纪念世界读书日,我突然觉得有了必要。

有段时间,我曾经尝试着不去读书,包括电子书。结果发现,不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你能给读书找个其他的替代。就好像正在戒烟的人,嘴里总要放点口香糖之类。不过,问题马上也就来了——我找的替代,很不幸,还是读。这回是换成了纯粹的网络依赖——新闻、评论、帖吧、论坛,周而复始,原地打转,就泡在那几个常去的地方,无聊而又上瘾地打发着时间。最直接的伤害,自然是眼睛,自己都能觉出眼球往外鼓着,既酸且胀,视力明显下降。

我就想,网络上的这种读,为什么也会上瘾?

大约起码对我,有两个原因:一是跟读书相比,网络阅读有互动性,这跟互联网的特性是一致的。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有了主动的参与。其参与的程度,虽有差异,但总的感觉,是可以让自己常常获得智商上的优越感。我发现,起码在许多青年那里,网络阅读的最大优点,就是让他们获得自信,获得批评的权利,和习惯。这是我对网络阅读最珍视的一点;第二,大概就是所谓生活的平凡了,当然,如果换个说法,就比较吓人,叫堕落。这个有点儿玄虚——它属于在同一个维度上的生活,就眼前的琐事,跟凡夫俗子,用共同的思维,交流。而交流也是痛苦的——你或许可以获得智商上的优越感,但说到底,你的智商,在交流中,像沙漏的沙子,慢慢见少,虽不至枯竭,但总有枯竭的危机。

于是我有点儿肝颤了。

于是也有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给读书找个理由,这在中国,仿佛是必须的。因为尽管生活平凡,但我们却一贯对自己的任何一个细微选择,都必须给出理由。中国人对没有理由的事情,向来是不相信的,或者说憎恨的。而对于别人给出的理由,中国人却又一向心存疑惑,不爱相信。我形容,这就是中国人对功利主义的依赖恐惧症。

就像读书,通用的理由大家并不相信,而个体的理由呢,却喜欢刨根问底。然而谁又能给出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个体理由呢?所以我也就只能给出一个矫情的答案——因为我要读书,所以我就读书,爱信不信吧。

倒是网络阅读的悲催感,让我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读书理由——或许还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未可知——就是:读书,可以给我时间和空间上的纬度感,可以让我感觉,自己是活在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里,前方依稀可辨,身后传来前人的轻语。虽是灯下夜读,四野静寂,眼前无非还是耳提面命,但我还是能够张望,能够跳出跳入,像爱吃故纸的虫子。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偏爱读古代的中国书,和现代的外国书。它们可以尽量满足我的这种小乐趣。以至有时也会想象,古代中国的写书人,和现代外国的写书人,他们写书如果也有理由,会不会也跟我心有灵犀。

截至目前,我依然坚持,每个人都要提防今不如昔的错觉。因为我相信,人的保守主义态度,是从年龄开始的。包括阅读,虽然有腹诽,但我还是不愿用新和旧的方式把它割裂,我也愿意把我的好恶,仅仅视为个人的习惯。作为平衡的办法,我会把读书和读网兼顾起来,各取菁华,互相补充。而且我还相信,即便有一天读网也没落时,还会有更新的阅读在等待着人们。

人类之存在,是因为它的大脑永远不会空着。这是我们自我认定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