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浙江商人的“圆明新园”计划,最牛比闪闪的理由,就是300亿是花自己的钱——姑且就算他没有贷款一分钱,姑且还算他保证不赔不欠贷。对了,姑且连那横店的地皮,也天然的就是他家的。
所以,当北京的圆明园管理处提出版权异议时,全国人民就理直气壮地帮着“圆明新园”抬出了这个理由,牛比闪闪地给了官方一大哄。而这帮腔的背后,隐藏的,也正是现在中国最通行最霸道的一个大道理——只要花自己的钱,谁都管不着。
这倒也算得上是中国式的典型逻辑了——因为见多了花别人的钱乱造而没人管,所以就退而以为,凡花自己的钱,不管乱造与否,都可以理直气壮。依此退而求其次的逻辑,中国人现在凡事都要提“底线”说,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尝试,而且已经忘记了追求另一头——姑且叫“顶线”吧——的功能。
按“只要花自己的钱,谁都管不着”的道理,首先,康熙营造圆明园,就无由置喙了——到今天都不容置疑,因为人家那才叫百分百花的自己钱,连地皮也百分百是自己的,“莫非王土”嘛。由此,中国历代帝王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当然也属子虚乌有,谁都管不着了。再由此,中国历代的官逼民反也都靠不住了,造反就是干涉皇家内政。
或说,你拿浙商比皇帝是不公平的。我说,怎么就不公平了?合着坏事就都得归皇帝,好事就黑不提白不提了——浙商和皇帝不都是人吗?区别地对待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呢。
不妨从头说起。
这个横店的“圆明园”,其实也不完全是新闻了。早几年就有过耳闻,但在那时,“只要花自己的钱,谁都管不着”的大道理,还没有像如今这般横行霸道,公众的心里,圆明园所携带的特定含义里,那份耻辱和悲愤,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还不足以让人接受,通过钱的力量,就可以让耻辱和悲愤烟消云散,化为游玩取乐的喜上眉梢。
对于这样的民族心理,其实,我也常抱有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想法,以为即便是耻辱,也没有必要为它守寡,影响着继续的生活。目前为止,我觉得这依然是可以讨论的话题。但是,“圆明新园”的哄起之势,是要终结这个讨论,把一个文化话题,用商业的行动办成铁案。一般来说,这就叫土豪行为。而土豪之“土”,正在于其非分的武断,在于其对文化的蛮横态度。这,与土鳖之“土”,毫无二致。但在中国,这种“土气”,弥漫如雾霾。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人的功劳了——官商的勾结,现实地表现为钱和权的交易,但更久远地看,则是对文化的蔑视和伤害。抓几个贪官和奸商也容易,但文化的修治和复原,就非一时之功了。或许,那将成为永远的民族之痛,比圆明园的被烧还痛上几倍。这样的例子,不是俯拾皆是吗?
官方的版权异议固然招人嘲笑,但在浙商自己,却并不敢怠慢——它为什么要叫“圆明新园”呢?当然不是自骂这玩意是新古董,而正是精明地考虑到了版权的风险。
用一个“新”字来规避版权风险,这的确证明了商人的精明。但,在“新”字左右,却依然沿用了“圆明园”,却也证明了,这份精明里,其实又是含混着相当的卤莽和胆大妄为。而即便最终“圆明新园”能够度过版权一劫,也不过是在反证,这份精明,仅仅是商业的精明,它于文化,于文明,既不沾边,反而还要构成伤害。而这份精明越强大,伤害的程度就越深。
比如能够想见的,商人还可以精明地用钢筋水泥替代古法的造园术,用清宫神剧来续横店“抗日神剧根据地”的命……类似的精明,中国人倒也见多识广,只不过见多之后的反应,却是见怪不怪了。以“圆明新园”的争议看,商人和网民的意见,自然是高度一致的,为这份精明谱写了同谋的款款柔情,而即便貌似对立面的官方,就是精明的反对者吗?太不是了——版权异议本就属商业上的纠葛,而去过圆明园的人,恐怕随手都能拣出几样园内精明的示范吧。
中国的文化,乃至文明,从来都是由中国的官、民,现在还要加上商,共襄出来的。这个事实,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证明,都是如此。
横店已经消灭了几亿日军,留下无数抗战神语。对此,中国人民已经精明地觑出了其中的荒诞,不值一哂了。而据说,清军南下时,屠得最狠的,就是江浙。老祖宗有灵,精明的晚辈们,今天又复建圆明园,用一个新古董,来奠祭先辈,还是纪念仇家,或是图财国恨,就不得而知了——家祭毋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