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年度悲悯
(2015-03-01 10:58:49)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春节完了,春运也完了。
对照节前媒体对春运的唏嘘悲悯,我特想问问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因为买不到票没能回家过年?
但没人回答。准确说,他们避而不答。
所以有此判断:当初说好的悲天悯人、催人泪下,其实都是虚伪的。真实的是什么呢?第一,是绝大多数人都买到了票,回家过年了;第二,几亿人次的集中流动,通过包括买票或者非买票的各种方式,完成了;第三,绝少数因为买不到票没能回家过年的人,以及把他们放进掌心悲悯的媒体们,应该明白了,供求和市场,才是买不到票的真正原因。
春运的年度悲悯,我一直认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也不对,应该叫迁怒意味。迁怒的对象,是铁道部。这好理解——一边是戴大沿帽的铁路形象,一边是大包小包的农民工,画面一对比,就已经显出了强弱,甚至对错——不对吧,强弱是客观存在,对错可是臆想的。客观存在就是供求和市场,臆想则是一种习惯。媒体一直抱有这种习惯。别急,铁道部有错的时候,而且一直有,这我不会帮腔,也不会忽略,但是,铁道部的错,是决定买不到票的主因吗?这个,也不能忽略。可,媒体也一直抱有忽略的习惯。
然后,铁道部改制了,从部变成了公司,铁道部的官,好多沦为了阶下囚。但是,铁道部的变化,没有换取媒体思维的同步变化。他们还停留在上述习惯中,还停留在对春运习惯性的年度悲悯中。然而,悲悯既然是年度性的,就显得没有那么刻骨铭心。满打满算十几天的悲悯,却从来也未换来除去悲悯之外的任何作为。所以,这悲悯就显得轻飘无力,尤其虚伪了。
那么,下一个春节呢?下一次春运呢?这个习惯性的年度悲悯,应该还会持续吧。但是,媒体对话题的发掘,也应该有所突破了吧。否则,一直悲悯下去,哪天算个头啊。哪怕你只是图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
而要我说,春运之困,一直以来,始终都是,一个哲学问题: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哪怕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