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他人是一种勇气
(2014-12-10 01:32:59)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作为北京市民之一,批评北京市算是我的常态。这倒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仅仅是利益使然——哈尔滨如果也堵车,海口如果也雾霾,都不会令我产生批评的欲望。或许,这么形容更准确吧,叫:“爱己深,责他切”。我想,换成哈尔滨的市民,或者海口的市民,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那么,这个“己”到底是谁?“他”究竟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如果“己”仅仅是指“我”,那么你可以说,“他”就是“他”。但是,当你把“己”的概念进一步扩展,比如扩展到家、国、天下……那么,你会发现,“他”的内涵就被渐次挤压,直到你不知其所谓。反之也是吗?未必——“他”的内涵尽管可以无限膨胀,但“己”直到最后,还是那个坚硬的“我”,而不再被蚕食得更渺小。我是起点,也是终点,我最强大。
这不是开悟,顶多算感叹。诱使你感叹的事情,可以很多,比如……比如一场篮球赛。
这场篮球赛发生在一周前,由北京和新疆对决。结果是北京输了,还有一个结果,是裁判出现了严重误判。赛后的网络,照旧充满着争吵和谩骂,北京的球迷和新疆的球迷,其他地方的球迷和北京的球迷,乱战。虽然乱,但战阵还是清楚的,就是由北京球迷,和全国球迷,对决。
这种网络上的对决,自然不会出现胜负。即便周二蓝协作出了处罚决定,但对左右球迷对决,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令战事更加持久和混乱。唯一有嚼头的,倒是北京球迷最后变成了那个孤独的“己”,而全国球迷,则充任起可以无限扩张的“他”。我发现,起码是北京的足球和篮球,起码在球迷层面,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不对等的格局,而且彼此的挞伐和伤害,集中地体现在网络青年的群体中。准确说,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仇恨。这个,恐怕是职业体育鼓吹者们从来没有料到的。尽管网络战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尚需观察,但我能够确定的是,这种狭隘的利己观,已经、并且将持续伤害着网络青年的人格和心理。
与一般的“爱己深,责他切”不同,网络上的敌对,以及“己”和“他”阵营的分野演变,标志的,倒不是利益的纠葛,而是狭隘的地域文化冲突。抛开非理性的成分,这份偏执和激进的利己观的核心,就是藐视规则,就是践踏公正,就是戕害善良,总之,就是恶的人性。很难说键盘党们的恶来自现实生活的影响,而如果仅仅是源自网络的撩拨和保护,那么,我更理由认为,仅仅是他们对竞争的狭隘理解,就将影响他们一生。
那场比赛之后一周吧,北京队的外援马布里,和志愿者一起,到地铁做公益,捡垃圾。这事儿不大,但足可令人赞美。然而,仅仅因为马布里是那场比赛的一个焦点人物,所以他的做公益捡垃圾,居然也遭受了无数球迷的围攻谩骂。而又因为这围攻谩骂来自网络,正像“背后射来的暗箭”,所以尤其显得卑鄙。至此,我觉得,恶的人性,已经被中国的键盘党们,演绎得登峰造极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发现,并且尝试,用赞美,或者欣赏,表达“己”和“他”的关系。我不仅对马布里表示赞美,我还对北京市将他树为“北京榜样”的勇气表示赞美,我甚至对“他”方球迷给予马布里的高度关注表示赞美。我想,从个体角度讲,如果你想从仇恨中解放出来,如果你不想被恶继续裹挟,赞美是最有效的方式。
貌似,赞美,也是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中最欠缺的表达方式。而如果你愿意,你会发现,除了可以正三观,赞美还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资源,时刻帮助你保持快乐,传递快乐。它唯一需要你付出的,就是抑制自己的一点点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