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周期的话题
(2014-10-13 10:48:05)|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综合这次华北雾霾的相关信息,可以归纳如下几条:一,景象相当恐怖;二,可不可以放假;三,可不可以牺牲经济拿下雾霾;四,主因还没弄清楚;五,17、18号还有。
关于雾霾的景象,海市蜃楼一样的照片看腻了,各种口罩秀也看腻了,剩下的,只有调侃和自嘲。自嘲,是对己的,而调侃,是对他的。我认为,所谓自嘲,如果当初是因为无奈,尚可理解,而几次三番自嘲不已,就显出了没出息。再出现段子集锦、自嘲大赛之类,则已经向无聊和麻木滑去了。这个过程,是从可悲到可鄙的过程——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打镲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既然自我已经麻木,那么遭受调侃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雾霾反应的新趋势。互联网放大了幸灾乐祸的调侃,雾霾成了地域歧视和地域攻击的武器。比较上海足球解说员的地域歧视事件,我觉得调侃雾霾才是国民性里恶的真正代言——拿别人的生命和健康打镲的人,是不可以原谅的。
遭遇严重雾霾,可不可以放假,并非新话题。年初北大附中雾霾放假,海淀教委干涉,引来争议。这次雾霾,没听说有放假的,倒是某学校郊游,引发了不满。我查了下,北大附中其实还是放了一天假,只不过,校方强调那不叫放假,而是该校的“特殊学制”。不管怎么说,学生那天毕竟没去学校。而且,3月的时候,北大附中校长说过,海淀教委并没有给他们穿小鞋,而是让他们自主决定。我认为,这肯定是一次妥协,但只是私下的,不能公开,更不能推广,否则北京教育机关肯定会在市府和学校之间坐蜡。那么问题来了——遭遇严重雾霾,包括学校在内,全市可不可以放假,就像放APEC假一样?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值得被持续关注,并容纳更新的内容,就必须加入这样的推断——放假,就是把政府和市民捆绑成区隔于雾霾的同一阵营的好手段;而不放假,则很可能就上了雾霾的当,客观上使政府和市民对立起来。你说,这个选择题,好答吗?
能不能为了拿下雾霾,牺牲经济,这是媒体人士提出的新问题。虽然我不反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但还是认为,它是个伪命题。或许,这只是一种极端化的惯性思维的延续——空气和经济,肯定是对立体,肯定不能共存,肯定是牺牲一个才能保存另一个。这样的极端排它性命题,等于把问题推向无解的局面。如果决策者被误导,则肯定难以做出牺牲空气和经济其中任何一方的选择。说白了,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所以,我更愿意把空气和经济看作可以共存的关系,可以此消彼涨,可以今消明涨。它是一个调和的过程,而不是断腕的过程。当然,前提是有所为,和执行力。
说到有所为,查清楚雾霾的主因,应该是第一步。但是,媒体上看到的情况是,直到今天,我们对雾霾的科学解释,依然糊涂着。不客气地讲,这是需要问责的——几年下来没有闹清楚雾霾的主因,等于拖延了针对雾霾的科学决策,甚至蒙眼打乱拳,出现逆作为。这种典型的不作为,表面看是老生常谈的所谓不重视所致,而其实,我更相信是思想不统一和丧失执行力所致。所以,这是需要问责的。
11号的大风已经消逝,北京晴好。但是,据预报,17、18号,雾霾将杀来回马枪。等下一个雾霾期随风而去,下下个雾霾还会远吗?所以,这个冬天,关于雾霾的新闻以及话题,还将延续,并且扩大更新。我不希望,等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还停滞不前,原地打转,就像回顾去年的雾霾时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