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目标是什么来着
(2014-05-07 11:10:08)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你要是搜这目标,估计你得懵会儿。虽然连我的老智能ABC输入法都能连拼出“医改”这词儿,但要真弄清楚医改到底怎么回事儿,你得大费周章,得像做策论那样应付它。
比如有个网友就这样回复我——“建议你先看下医改十二五规划,再看下最近下发的医改总结报告,还有全国医改的几种模式,比如闵行模式、安徽模式、南京的白下医改等等,最后订立的时候往公立医院改革上去靠,主体还是降低百姓看病成本,改变现在的医院物流状态,医、药分开,解放药师等几个方面进行。”
然后就是各种眼花缭乱——有“新医改”一说;有新的就得有旧的吧我猜,所以肯定还有“旧医改”;还有“三年医改目标”;还有“实施方案”;还有中央“意见”……医改是大工程我知道,但工程再大也得让受益者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吧。可还没等到我明白呢,2012年6月19号的新闻却说:“中国医改三年目标实现”了都。我去。
后来我终于查到了医改的“远期目标”,大意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于是联想到那句话——“有尊严地活着。”
然而这都是宏观的说法,比较宏观,微观的医改进程更值得关注。比如4月28号的新闻说:公立医疗服务价格酝酿调整。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说: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医疗卫生领域涉及公共资金,基本医疗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对医疗卫生领域相关费用标准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环节价格都需要政府控制,能够竞争的环节,应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为什么微观比宏观更值得关注呢?就是因为这个——市场决定医疗价格的微观,比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更有说服力,尽管它俩几乎是打架的。而如果单看发改委官员的医疗服务市场论,你肯定也会有我一样的困惑——医改的目标是什么来着?
上回去台湾,旅行之外,还看了俩急诊,一个在台北台大医院,一个在花莲慈济医院。比较北京的医院,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北京看病,病人得围着医院跑;在台湾,医院是围着病人转。比如在台大,你一到医院,挂号登记之后,你就有一张病床,之后所有的检查、化验、治疗……直到你穿上鞋出院,你都不用离开那张床,还有床边永远守侯的一位护工。
抛开服务态度说和以谁为本说,我倒是明白了医改的真正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那就是:多建医院,建好医院。所谓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朴实的表达,其实就是人人起码都能看上病。这既与医疗服务定价市场化无涉,甚至跟尊严也没半毛钱关系。而在连建医院都不能搞市场化的前提下,定价怎么能搞市场化呢?中国的百姓吃垄断的亏已经太多,发改委不能再把垄断的恶习延续到他们的看病中了。
我查了下,都不是完全统计——台湾的医院数量,2011年的数字是515家,按台湾人口2300万算,合约每4万多人有一家医院。大陆的医院总数,2013年,一级以上医院的数量是1.3万,按总人口14亿计,相当于约每10万多人有一家医院。就是说,从绝对数量看,大陆的医院也没少到哪去,但是,如果再加上病床数和好医院的数量这两个影响看病质量的因素,我们的医疗资源就太少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北京所有的三甲医院,一号难求,人满为患。
在这个前提下,解决问题的微观办法也就不难得出,那就是扩大公立医院规模,特别是扩大三甲医院的规模。第二,就是给开办私立医院更大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扩大合资、外资医院的规模,因为只有高起点开办的私立医院,才有可能真正弥补大型公立医院少的不足。同时,病床数,医师数,也必须同步提高。
至于市场化,还是少提点吧。因为第一,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永远都要摆在第一位;第二,在私立医院这个大概念下,也有必要区分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或者说,真正应该鼓励和扩大的,是非营利性医院的规模,就像台湾那些宗教机构开办的医院。
据说,北京有几家医院搞医改试点,其中最说得出来的一条,就是挂号费涨到好几十块,所谓医药分离。几十块的挂号费倒是跟台湾的医院接了轨,不过,台湾的全民健保制度,好象才是使每个台湾人受益最大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把挂号费涨价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俩东西,搞出因果关系,其间必然要辗转折腾一番道理才成立。而这个曲折演绎的过程,则必然蕴藏着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