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有闲言碎语的权利
(2014-02-12 12:17:5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闲言碎语不要讲,咱表一表好汉武二郎。”不讲闲言碎语,那是说书人的业界良心,而不是给听书人定的规矩。相反,你若说不好,尽说闲言碎语了,听书的不但可以闲言碎语,甚至可以喝倒彩鼓倒掌,给说书的哄下台。到这时,你能怨听书的混蛋吗?不能,按行话,那叫老天爷没赏你这口饭吃,你怪自己、怪老天爷都行,就是不能怪听书的。
东莞的事儿,也是这样。
东莞的盛名,我早有耳闻。这次的突然袭击,既动作雷人,又颇显蹊跷,媒体猜测,网民吐槽,乃至鲁迅体重生,都再正常不过,闲言碎语是也。然而转天再看,评论家又出动了,架上道德的大炮,装上构陷的弹药,一通猛轰,其结果,就是把听书人的闲言碎语,变成了舆论围剿的敌人,特认真,特当真,特假纯。老话说,凡事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眼下的情况是,还没轮到历史考验呢,现实的议论,就让评论家们大动肝火了。
如果按评论家们的意思,我等听书的,大概也只能是:央视未曝光之前,我们一起跟着假装不知道,央视曝光之后,我们一起跟着欢欣鼓舞大呼痛快。评论家们认为闲言碎语属于拧巴,那么假装不知道加欢欣鼓舞大呼痛快,是不是就不拧巴呢?我拧不拧巴我自己知道,所以,就不劳评论家费心帮我代言了,何况一代言还就代错鸟。
经得住历史的考验,需要的是时间;经得住现实的批评,需要的是肚量。而所有的闲言碎语,都是历史考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对评论家们对于闲言碎语的闲言碎语,或许倒是这历史中最真实也最值得拿来考验的。
举个例子:山西的晋中,原来叫榆次,是战国时起的名儿,一直用到1999年,可谓经住了历史的考验。改叫晋中之后,榆次变成了底下的一个区名,叫晋中市榆次区。这么一改,抛 开行政区划的道道儿不提,一个本已经住了历史考验的地名儿,变成了一码要重新经过历史考验的事儿,你说折腾不折腾?
问题是,改名是一码事儿,改名的程序又是一码事儿,对于世代祖居的榆次人来讲,把他们从榆次人变成晋中人,多少得跟他们商量商量吧。商量没商量我不清楚,而如果没商量,就改了怎么着吧,那么,作为榆次人,甚至作为在此打过尖儿住过店的我,是不是还有闲言碎语的权利呢?
如果榆次改名我说不上话,那么北京宣武、崇文两个区的消失,我有没有资格说上话呢?话说当初宣武、崇文撤消并入东西二城的时候,我是颇吐了一番槽的。而吐槽的首要原因,则是我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既没有公示也没征集,结果就是把北京最有文化最好听的两个地名,特脑残地就取消了。若畅想一下历史的考验,我能肯定,大宣武和大崇文,早晚会改回来的。而于现实的批评,像很多北京人的闲言碎语,是不是连发声的权利都没有呢?
好在当初我吐槽时,还未见评论家不许闲言碎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因为这两个地名的舍取,第一遭遇的关注度太低,第二,他们也实在没有发现,在维护传统文化这码事儿上,有什么可以祭出道德大炮的把柄。
所以,他们沉默了,但他们的沉默,从来都是为爆发做准备的。当类似于东莞事件出现时,当它的出现足以构成高关注度和道德构陷的时刻,评论家们自然就闻鸡起舞了。而他们出动的总的路数,就是前边说的,杜绝闲言碎语,肃清舆论空间。
这么看,我也经常觉得,他们倒更像挑拨的小号,专门来捣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