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怎么"抗"
(2013-08-07 16:28:1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话说冬天的时候,有一阵子,南方人民要求供暖权,当然这事儿止于网页上的吐槽。等冬天过去了,比如现在吧,南方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供暖权的事儿,貌似就没人提了。等到下一个冬天会不会旧话重提,我不知道。
我梳理一下这事儿的逻辑——先有冬寒,人们才会想到取暖;想到取暖,才发现南方没有和北方一样的供暖;没有公平的供暖权,所以才会要求。掐去两头不要当间,就是:从冷到社会公平。
这是不是“泛政治化”呢?从体感到权利,从温度计到政治诉求,总会给某些人以越界的感觉。但仔细推敲,人类活动还真是大多如此。如果从冷到政治诉求你觉得夸张,那从饿到战争你觉得合理吗?
这是有感而发,是感于《抗高温,莫让抱怨加剧社会焦躁》这么一篇评论。评论的主旨,都在标题里了,所以不用我搬原文,你也能看个大概。
对待高温,标题里说得清楚,天经地义,是要“抗”。这个“抗”,当然和战天斗地是有一拼的。不过以我的经验——无论是看书的经验,还是自己的体验,对高温这东西,“抗”是没有用的,只能是“扛”。这一字之差,说深了也代表了两种世界观。而对于我这个只会“扛”高温的人来说,如果你哪天真的能把天气预报的40度“抗”成26度,那我就跟着你“抗”。之前,我觉得你所谓的“抗”,就是王林大师一样的忽悠,而且还有“泛政治化”的嫌疑。
那么作者到底对高温又是怎么个“抗”法呢?我帮助他归纳一下,就是:第一,政府不要搞“紧急行动”;第二,舆论应该“心理散热”;第三,社会组织应该奉献爱心;第四,我们国家有好多空调。
哦,原来如此,跪了我就。
看到这第四条,我才明白,原来对付高温,评论家能想象到的最好“抗”法,还是空调,还是“扛”。这不等于抽自己嘴巴吗?没事儿,因为他最想表达的意思,不是怎么“抗”,而是告诉大家,在“抗”的同时,“不要加剧社会围绕高温的心理急躁和紧张”。比如,“现在不是大规模检讨城市该不该建这么大,更不是放开喉咙发牢骚的时候。”总之就是,天热你扛者,说话的不要。
霸道是吧。但我还是想“放开喉咙”一下,而且我觉得越是这个时候检讨诸如城市该不该建这么大之类的话题,才越是时候。这就跟天不冷南方人民想不到供暖权,人不饿不会冒死去杀人一个道理。人类如果有自我检讨的能力,那么不让它在这个时候发挥,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空调已经开好,我们自己在扛,剩下的,要不要“放开喉咙”,那也是我们自己的事,不劳别人操心。
至于“围绕高温的心理急噪和紧张”,貌似有这一说。刚看的新闻,说美国一研究机构出了一报告,“高温天或致个人暴力犯罪增长4%”。但我猜,像北京那一连串儿的恶性案件,肯定不是“放开喉咙”导致的。而对它们的集中发生,却正是检讨一下如何预防和处置此类事件的时候。因为不检讨,就不会拿出科学有效的办法,没有办法,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加剧社会围绕高温的心理急躁和紧张”。应该这么说,对待此类极端事件及时检讨并拿出办法,恰恰是政府现在应该做并马上做的“紧急行动”,没人“放开喉咙”政府也要主动去做。
我又检讨了一下,对于高温天气,我国只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而其中,也没有提到高温假的概念,只涉及了高温补助。之后虽然有地方出台了“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但依然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全国性的高温保护规定。据说,这回的大热,浙江各地陆续开始开放高温假了,就是说,50多年前的那个条例,已经严重不符合今天的需要,那么,要不要改一改呢?或者,要不要检讨一下呢?这个总不能说是“放开喉咙发牢骚”吧。我又觉得,现在检讨并修正相关法律,才正是时候,也正该是政府的“紧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