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还有婴儿
(2013-03-08 01:08:11)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平时过学院桥——就是北京四环上的一座立交,因为车多,从出租司机那儿学来一招——不走主路,而是从桥下兜圈子。实践证明,走桥下比走桥上,要节省不少时间。实践还证明,因为不用长时间怠速着车,所以还能节省一点儿油。而节省一点儿油,就能为北京的空气污染少做点儿贡献。我是这么看的。
春节那几天,学院桥不堵车了。既然不堵车,就可以从桥上走。实践证明,在不堵车的前提下,从桥上走比从桥下兜圈子,要节省不少时间。实践还证明,因为不用兜圈子,行驶距离缩短,所以还能节省一点儿油。而节省一点儿油,就能为北京的空气污染少做点儿贡献。我也是这么看的。
这是闲话。话说那几天总走主路,也难免遇到红灯。等灯时,冷清的节日里,桥上居然还有乞讨者坚守在节日的岗位上。准确说,应该是比我曾见过的还要多些。他们很像训练有素的样子,分工协作,各自把守,连外表装饰都保持着一致。比如有一天,各路口的乞丐是一水儿的老爷子。隔天,又统一换成了背着婴儿、蒙着头巾的中年妇女。也就是带着孩子的女人统一上岗这天,我打了回110,表示了强烈不满。
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不带婴儿乞讨,我虽然照旧不会给钱,但也不至于效仿先贤抽你嘴巴教你尊严。何况,早就有正义之士提醒过我,乞讨也是一种权利。但如果你带了婴儿乞讨,则我虽然仍不会给钱,但却产生了抽你嘴巴的冲动——这大冷天的,这可怜见的。报警,是我能想到的最理性的应对。尽管正义之士的提醒言犹在耳,但那一刻,我觉得是乞丐在剥夺婴儿的权利。我甚至向警察提出质疑——这些孩子是她们亲生的吗?你们好好查查。
总之,人不容易迈过婴儿这道坎儿——有人因为婴儿而给乞丐钱;有人因为婴儿而仇恨乞丐;有人因为婴儿而不敢对乞丐执法。好在,这个世界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婴儿总还是有的,所以,婴儿也就总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让我们误以为,我本善良,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这也就不难想象,广州、长春,中国的一南一北发生的两起与婴儿有关的事件,能够引起这么大反响了。我本来以为,中国人民已经习惯了视死亡数字来计算自己的眼泪数量,但事实是,长春只死亡了一个婴儿,广州的婴儿仅仅是哭了,却居然让中国变得昏暗下来。四川的一位女性,甚至为了长春之难,绝食三天。
这或许当然要褒扬。至少,它让大家彼此发现了各自深藏不露的人性——虽然瞬间掠过,眨眼间就消逝殆尽,令大家怀疑彼此捕捉到的仅仅是幻象,但毕竟凭籍着一个婴儿,这个瞬间还是出现了。这总不是个坏事。不过,如果那个死去的,不是婴儿,而是老人、成人,甚至是少年,那么,大家的反应又会是怎样?年龄对比生命本身,它的价值真有那么大吗?所以,我又怀疑,所谓人性,究竟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伪的?虽然这不过是一个假说,但婴儿之死馈赠给我们的一个思考,是我们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无论是认知还是应对,我们都有迈不过去的坎儿。这当然是很积极的自我意识,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本性都有打折的时候,你才会原谅自己,近而体谅同类。既可以对更多的人产生善意,也可以对不幸的人产生怜悯,而不是只想到以血还血。
广州的婴儿故事,就更证明,局限性有可能颠覆是非。有图有真相固然是网络的必杀技,但图和真相之间,还不能完全划上等号。比如图示煽情说,我想抱抱妈妈,但妈妈却不能抱我。但如果不是城管方辩解,似乎没有人愿意追问,那个妈妈究竟是不是违法了?那个妈妈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城管掐住了脖子?只要婴儿出现是不是就可以忽略法律概念上的事实?只要婴儿出现是不是就可以达成所谓“双方和解”这种违法行为?这又会对今后的携婴违法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真是心疼婴儿,为什么没有一家媒体在发表“图说”的时候,对婴儿图象做最基本的保护处理?
幸亏还有婴儿。让我想起那句台词:如果你爱他……如果你恨他……